挽救生命也是挽救良心 ——电影《生死拯救》观后感 □郭增宏
现在我爱看电影的兴趣已不如从前;但是《生死拯救》(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河南省卫生计生委、洛阳市委宣传部监制)这部电影播出后,我已经看了不止3次。其原因不是这部片子有多大“手笔”,演员有多著名,拍摄场面有多恢宏,而是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医味儿”,非常“接地气”。 整部电影突出医患关系,通过展示妇幼医务工作者的系列感人故事,集中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新貌,讴歌了“卫生人”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鞭挞了“职业医闹”扰乱医疗秩序,危害社会治安的丑恶行径;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已经融入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当中。 整部影片围绕深化医改主题,紧扣“全民健康”的时代要求,直面医患关系的现实状况。这部影片以人们普遍关注的妇幼专业为视角,影片中产科主任于越(杨童舒饰)为我们树立了标杆。面对产妇出现意外,于越没有慌乱,没有逃避,而是客观地分析原因,及时按程序汇报,情理交融地与患者家属沟通。当面对不良媒体肆意渲染,不明真相群众的质疑吐槽时,她有礼有节、耐心地做好真相解释,在“职业医闹”大闹医院,尤其是在所谓的“精神疾病”“给钱摆平”等行为要挟的情况下,顶住压力,还原真相,最终赢得了民众的理解。 整部影片没有回避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在面对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家长理短”时,既讲“人情”又讲“法理”。譬如,影片中产妇出现意外死亡时,医院在无责任的情况下,既没有为了顾及医院形象,迎合患者的“狮子大张口”去“掏腰包”摆平,也没有逃避、拖延,而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决定减免部分医疗费,给予患者适当的慰问金,这也是目前医院化解医患矛盾时经常使用的办法。对用这种办法化解纠纷,虽然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实际中确实也为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发挥了作用。 《生死拯救》着力刻画了“卫生人”面对现代医学管理发展要求,主动从“专业型”向“复合型”发展的进取精神。影片中,医务人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积极学习政治理论、哲学、历史等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影片中的于越就是一位高技、有情、知礼、讲理和懂法的“复合型”人才。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能说没有,但肯定是凤毛麟角。艺术高于生活,但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向于越学习。 《生死拯救》看似是在挽救生命,其实是在挽救良心。医患原本就是一个联合体,相互信任会得到最大的正向治疗效果。影片从这方面入手,试图向大众说明,有的病能够治愈,有些病暂时可以治愈,还有的病只能最大限度减轻痛苦。同时,影片也在警示业内人员,不可说大话、夸海口,承诺包治百病;提醒大家要自省、自警、自律,少点情绪多些理性,依照法律法规执业,全心全意地治病救人。 犹如影片中,医闹主谋已怀孕临产的妻子,由于遭到其同伙绑架,受到高度惊吓,出现产前大出血。在产妇生命垂危之际,身为妇产科主任的于越,面对对方的不信任,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义无反顾地抛开受过的屈辱,予以抢救,展示了大医精诚和仁心仁术。可喜的是,医闹主谋在见到这一幕后,良心也被拉了回来。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从整体立意讲,影片是一部激发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优化医疗环境的可喜之作。《刑法修正案》已经将“职业医闹”列入刑罚条款,这必将推进医疗执业环境的明显改善,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