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四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挽救生命也是挽救良心
忘年交
医院里的年味儿
患难相助 和谐共处
淡定
欢乐冬令营 缤纷新体验
1
11 1 2018年3月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忘年交
 

忘年交
□马建立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我到周口师范学院参加作家培训班,一时竟找不到文学院在哪儿,蓦然瞅见大门内有接待处的牌子,便欣然前往。接待处的几位学生笑容灿烂,上前相迎,其中一位热情的大男孩上前“抢”过我的提兜儿,帮我拿着,让我在报到表上签名。随后,这个男孩领我前往开学典礼礼堂。
    相伴而行的路平坦而漫长,我们交谈甚欢。从言谈中得知,这名学生来自山东德州,是周口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的学生,一位“发烧”的文友,因为酷爱汉语言文学,亦因为不想复读,加上为减轻家中的负担,便以一分之差,从家门口的德州学院,被转录到周口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名学生谈到了他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他的大伯是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天天忙忙碌碌,常常是半夜也要起来接诊,在他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他的姐姐是一名在读大学生;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家中仅凭他父亲一人的工资,供两位大学生读书,有点儿力不从心。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开学后,他做起了3份家教,1份收入用于他生活费的贴补,另外两份则属义工,分文不取。他诉说时的语气平平淡淡,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却愈发对他肃然起敬。古人说“择一事,终一生”,我不仅看到了他的文学修养,还看到了他身上的仁爱和善良。这些诉说分明是一段耐人寻味的青春奋斗史,使人陶醉,值得推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当我们来到第七教学楼的一楼大厅时,男孩善解人意地说:“走上去很累,您在楼下稍等,我上去找到礼堂,再下来告诉您具体方位。”有七八分钟的光景,他脸上挂着细密的汗珠,提着我的提兜儿,匆匆跑了下来:“上到四楼后,北拐一段,见一个楼梯门后,随梯而上,到顶就是五楼礼堂了。不过,进入礼堂后,一定要注意向下走的台阶,千万注意防滑、防摔。”男孩心思细腻,考虑很是周全,说话略有点儿婆婆妈妈,倒像是一位经过世面的人,唯恐叮嘱不到。
    第二天,当我走进礼堂时,一位县里来的作家一瘸一拐、小心翼翼地拽着我的胳膊说:“我们走慢点儿吧!”坐下后,我心生同情,就关心地问:“您的脚怎么了?”“哎,别提了!昨天下午,我来看这个会场,下台阶时,一不小心脚踝扭了一下。”这位作家回道。直到此时,我才顿悟,原来昨天那个学生的反复交代,并非多余。他的啰里啰唆,他的良苦用心让我心中陡然涌起一种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沈丘县北郊卫生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