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 刘爱民 徐胜东 湿疹是临床常见、多发的皮肤病,中医的治疗有优势;其皮损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等特点。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就是分析研究“湿”的由来,并加以祛除。根据季节、脏腑、经络、部位“四位一体”辨证治疗湿疹,结果更客观,辨证的正确率和疗效也很显著。 湿疹证候复杂,分为湿热类、气虚∕阳虚兼湿热类、脾虚类、气阴两虚兼湿热类等。现介绍医案3则,与大家共享、探讨。
案例一
病例:冯某,女,34岁,主诉“眼周红肿、痒20余天”。 病史:20余天来眼周反复红肿、瘙痒,甚则渗出,口服扑尔敏可消退,但不久复发。现皮损边界不清,瘙痒,伴乏力、头晕。舌红,苔白厚腻,脉沉弱。 诊断:湿疹。 辨证分析:眼睑属脾,面颊属肺。本例舌红,苔白厚腻,脉沉弱,系素体湿热,而又中气不足所致。患者夏季时常偶遇风寒,如忽然进入空调房、淋雨受寒等,风寒外束,湿热上犯,则眼周红肿而痒,甚则渗出。 证属:风寒束肺,脾经湿热,中气不足。 治宜:辛温宣散,除湿清热,益气补中。 方药:生麻黄6克,防风15克,生桑皮15克,苍术15克,栀子15克,茯苓20克,陈皮9克,白鲜皮30克,生黄芪20克,通草9克。 共8剂,水煎服。去炎松乳膏(院内制剂)外用,每天2次。 二诊:皮损用药两天即消退,且未再出。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稍弱。 方药:生黄芪18克,防风12克,陈皮9克,桂枝9克,茯苓20克,姜半夏10克,白鲜皮30克,苍术12克,炙甘草6克。 共10剂,水煎服。 按:该患者为中年女性,素体不足而有湿热。眼睑乃虚窠之地,风寒极易侵犯,偶遇风寒,寒束而湿热于内,壅于眼睑,发为红肿而痒。治疗应宣肺散寒,内清湿热,益气补中。 方以生麻黄、防风宣肺散寒;苍术、茯苓、栀子、陈皮燥湿清热、行气调中;生桑皮肃肺行水;白鲜皮苦寒,除皮肤湿热;通草利水清热,令湿热从小便出;生黄芪补气走表,扶正而祛邪外出。药证合拍,效若桴鼓。 二诊皮损已愈,湿热见退,舌淡红,苔薄白腻,改用益气通阳、健脾除湿之剂,正本清源,巩固疗效。
案例二
病例:蔡某,女,27岁,主诉“反复眼睑红肿、瘙痒3个月”。 病史:在广州生活5年余,去年8月回到郑州,天冷后眼睑反复红肿而痒,曾外用激素治疗,难以长期控制。畏寒怕冷,纳可,少寐。舌稍红,苔薄白,脉左沉,右稍弱。 诊断:面部湿疹。 辨证分析:南国广州,常年温暖湿润;郑州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患者入秋冬后则眼睑红肿、瘙痒,畏寒怕冷,脉沉弱,舌稍红,亦属阳虚之体,风寒外束,湿热蕴肤而致。 证属:阳虚外寒,湿热内蕴。 治宜:宣肺散寒,温阳固表,清热除湿。 方药:炙麻黄9克,防风12克,制附子9克(先煎),桂枝10克,赤芍12克,苍术15克,生薏苡仁30克,陈皮9克,白鲜皮30克,甘草6克。 共7剂,水煎服。依巴斯汀片10毫克,每天1次,口服;去炎松乳膏外用,每天2次。 二诊:用药后面部皮损完全消退,纳差,睡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厚腻。中药原方7剂,水煎服。 三诊:皮损完全消退,痒止,舌尖红,苔淡黄腻,脉弱。中药原方加生黄芪20克,栀子15克。共7剂,水煎服。 四诊:皮损未发,但天冷时眼睑有轻微瘙痒,舌脉同前,服药后轻度腹泻。中药初诊方加砂仁6克(后下)。共7剂,水煎服。 按:本例与上例类似;所不同者,本例患者素体阳虚,由温暖之地移居寒冷之地后,风寒束表,玄府闭郁,湿热蕴生。眼睑乃虚松之处,风寒易袭,故皮损发作。采用宣肺散寒、温阳固表、清热除湿之剂,皮损很快消退而愈。 临床体会:凡此类眼睑红肿、瘙痒之湿疹,多与风寒有关。眼睑为虚窠之地,最易为风寒所犯,尤其是冬季发病者,要注意辛温宣散。内有湿热者,应同时除湿清热;兼阳虚者需温阳,兼气虚者要补气调中。不可见到眼睑红肿、痒就以为是单纯湿热而动用苦寒之药,否则病必难除而迁延。
案例三
病例:王某,青年女性,主诉“左乳下反复红色丘疹伴瘙痒3年”。 病史:反复发生左乳房下皮肤红色丘疹伴渗出3年,未规范治疗,痒甚时外用激素药膏缓解。近日手部皮肤,特别是指缝间出现瘙痒性丘疹,有小水疱,瘙痒剧烈。 诊断:湿疹。 辨证分析:患者形体偏胖,平素畏寒,性情平和,纳眠可,大便溏,发作季节性不明显,此次加重是初冬时节,患者近日有胃胀不适。舌淡苔白腻,脉沉。 证属:阳气不足,湿热蕴肤。 方剂:麻黄3克,桂枝9克,干姜4克,连翘10克,赤小豆20克,柴胡12克,白芍15克,茯苓12克,炒苍术15克,陈皮9克,白鲜皮20克,甘草6克,姜半夏9克。 共15剂,每天1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用。 二诊:1周后,患者手部湿疹完全消退,左乳皮损基本消退,留有色素沉着,仅留数个丘疹,瘙痒明显减轻。服药期间,患者感觉畏寒好转,腹胀好转。嘱咐继续服药,巩固疗效。 按:治疗湿疹不可习惯性清热利湿,根据“四位一体”辨证论治,丘疱疹要辛通温散,冬季湿疹要温法为先,手部湿疹健脾勿忘通阳。该患者素体阳虚,体胖多湿,皮损位于肝经循行部位,又兼具手部湿疹,综合四诊信息,用麻黄、桂枝辛通温散,干姜温阳,正所谓“阳光一出,阴霾四散”。 连翘、赤小豆清湿热;茯苓、苍术、陈皮理气健脾祛湿;因腹胀、苔白腻知有胃寒,遂用姜半夏暖胃下气;半夏、陈皮也有理气化痰之功效;用柴胡、白芍取皮损位于肝经之意,疏肝柔肝;白鲜皮祛风、止痒、利湿;甘草调和诸药。药方不大,剂量不重,效果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