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涛:坚持奔跑,只为患者争“气”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李 红
呼吸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一旦出现呼吸障碍,就意味着死亡逼近。 在河南呼吸内科领域,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六病区主任于洪涛是一个名声在外的人物。他带领团队,不畏惧、不放弃,全力为患者争一口“气” ,把许多呼吸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让他们重新享受到自由的呼吸;在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他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 防控疫情 他多次勇挑重担 198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于洪涛到黄泛区工作,正好遭遇流行性出血热。这是一个很凶险的传染病,可导致患者发热、肾衰竭。 “我那时年轻,天天没日没夜地抢救患者。”于洪涛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那种“拼命三郎”的劲儿,感慨地说:“那时医患信任程度高,医生敢放手做,好多患者因此被抢救过来,估计有两百例。” 这次难忘的经历也让于洪涛对传染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3年,“非典”在全国蔓延。于洪涛作为郑州市专家组组长、河南省专家组副组长,不顾个人安危,为控制疫情四处奔忙。 “我们三四个月不能回家,穿着防护服,一天出车十几趟,去巩义、新密、新郑和郑州市区等地,面对面问诊疑似患者。那时已有医生和护士感染病毒死亡的病例。”他说,“不害怕是假的,但责任压在身上,必须往前冲!” 后来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员、郑州市优秀党员。 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这是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于洪涛再次被任命为郑州市专家组组长,带领团队救治的100多例患者中,仅有一例死亡,在当时是全国死亡率最低的。 为患者争“气” 他从不含糊 2009年11月14日晚,35岁的雪某被推进重症监护室。短短10分钟,医生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 11月15日凌晨,雪某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多方会诊后,于洪涛决定用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的血浆来为雪某治疗。“这只是一种非常规手段,应该慎用。”对此,有专家持保留意见。 尽管有争议,于洪涛还是顶住压力,为雪某每天输入200毫升甲型H1N1流感康复者血浆。3天后,雪某的病情开始慢慢好转。12月13日,雪某康复出院。 “哪怕患者还有一口气,只要有一丝抢救的希望,我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的努力去抢救,挽留患者的生命。”于洪涛说。 虽然在当时的河南呼吸内科领域,于洪涛的业务水平已属于佼佼者,但他仍不满足。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于洪涛多次到北京的大医院进修学习,使他的临床及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陆续做出了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2002年,他创建了当时河南省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不仅配备了全国先进的硬件设备,还培训了一批专业呼吸治疗师,主要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重症哮喘、重症肺炎等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008年,他又开展了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由专业营养师进入ICU(重症监护室)进行营养管理,降低了患者在ICU的感染率和病死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坚持奔跑 救死扶伤不停步 郑州市民韩某是家里的独生子,在做新郎前,一场车祸不仅导致他全身多处骨折,还出现了严重闷气,无法活动,全身紫绀,呼吸困难……医生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此病的死亡率达50%~60%。 接到会诊电话,于洪涛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迅速制定了抢救方案。为了患者,他整整守护了一天一夜。5天后,韩某奇迹般地康复了,幸福地当上了新郎。 “责任心,比技术更重要。”这是于洪涛33年职业生涯的心得,“我常常给基层大夫讲,责任与生俱来,死后仍然存在。” 于洪涛解释说:“一生下来,你就会有一个身份,做这个身份该做的事,就会产生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你应负的责任;死后你总要给后代留下些什么,而责任感,就是非常好的精神遗产。” 为了做一名好医生,于洪涛时刻关心爱护患者。为了患者的安全,他总是随叫随到,节假日期间,更是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工作。 不仅如此,于洪涛还及时总结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验,出版临床学术专著,指导临床工作。“我希望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工作经验整理出来,影响更多的人,护佑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拿着自己的著作,于洪涛自豪地说。 这就是于洪涛,一位时刻为患者着想,不畏惧、不放弃,全力为患者争一口“气”的好医生,当之无愧的人民健康好卫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