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献血法》颁布实施20周年
服务热情 供应充足 安全有效 持续提升 ——《献血法》颁布实施20年洛阳市采供血工作的20件大事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 冬 郑备战 张广钰 文/图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颁布实施20周年纪念日。 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无偿献血的城市之一,20多年来,洛阳市稳步推进,先后10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其中,千人口献血率、自愿无偿献血率、血液质量安全、临床合理用血等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和输血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这里,我们梳理了这20年来洛阳市采供血工作的20件大事,向他们表示敬意。
▲10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洛阳市的无偿献血工作开始于1991年,是全国较早开展无偿献血的城市之一。1998年《献血法》实施后,洛阳市无偿献血工作持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10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应有贡献,成为洛阳市文明窗口的一张靓丽名片。 ▲无偿献血工作稳步推进 1991年至2018年6月,洛阳市无偿献血达到115.76万人次,采集全血2046279单位,机采血小板85119治疗量,累计采血477.35吨,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千人口献血率达13.09%。1998年《献血法》实施时,洛阳市年供血量为6.09吨,2017年增长至41.61吨,年平均增长29.16%,充分保障了全市临床医疗用血和急救用血需求。 ▲8000多位挽袖献血英雄获得国家表彰 20多年来,在全国无偿献血表彰活动中,洛阳市的挽袖献血英雄累计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354人次、银奖1643人次、铜奖5543人次,获得国家级表彰的人数位于全国前列。其中,实际献血次数达到百次以上的共有77人,最多的达230次;50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去年6月14日,在全市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洛阳市特别为百次以上献血者颁发感谢状。 ▲建立无偿献血新机制,确保临床血液供应 洛阳市中心血站承担着全市15个县(市、区)177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急救用血及科研教学实践任务。自2013年起,该站建立了“以街头献血为主、团体招募为辅、应急献血为补”的无偿献血新机制,多举措破解季节性、结构性供需矛盾,确保临床血液供应,确保该市从未出现过“血荒”。 ▲4支靠得住的献血队伍,为应急献血兜底 为了保证血源稳定,保障临床应急用血,洛阳市中心血站组建了近5万人的固定献血者队伍、1500余人的机采血源队伍、140多个单位的应急献血队伍和2058人的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为应急献血兜底做好保障。 ▲“稀友”远征,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血液储备 对于有“熊猫血”之称的稀有血型,洛阳市中心血站组建“稀有血型者之家”,稀有血型献血志愿者不仅能够满足本市的血液临床需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稀有血型血液储备工作中,被北京市血液中心列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参与此项活动的城市。41名稀有血型献血志愿者到北京市血液中心参加了储血工作,共献血1.5万毫升。 ▲打好“明星牌”,唱响“公益歌” 2016年6月,在第十四个“世界献血者日”前夕,洛阳市中心血站特邀“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华儿女年度人物”郭明义来洛阳做事迹报告,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洛阳关爱生命分队;2015年,洛阳市中心血站在全省首家推出流动献血车冠名活动,同时聘请洛阳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丁禹森和陈玉坤为洛阳市首届无偿献血形象大使,借助先进典型的感召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促使全市的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 ▲率先开展血液核酸检测,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作为原卫生部指定的河南省第一批核酸检测试点单位,洛阳市中心血站于2012年3月率先开展血液核酸检测,2015年9月实现了核酸检测全覆盖,进一步保障了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近年来,该站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临检中心、省临检中心、市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结果全部合格,实现经血传播疾病零发生。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供血网络,实现临床用血全覆盖 洛阳市实行临床用血分级供血机制,在全市建设规范化输血科27家、县(市)供血库9家,属于一级供血单位,由洛阳市中心血站直接供血;县供血库负责所辖区域各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临床用血、急救用血供应,城市医院输血科负责邻近其他医院的临床输血;2016年,签约二级供血单位141家,实现了临床用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保障了临床用血的安全。 ▲建立完善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管理 洛阳市中心血站2003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由此拉开全面质量管理的序幕,血液质量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2016年按照“一法两规”建立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从“血管”(献血者)到“血管”(受血者)的全过程质量管理;2008年、2009年和2011年3次代表河南省接受原卫生部督导检查,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站长吕运来荣获中国输血协会颁发的“2017年度中国输血协会质量管理奖”,成为全国10名获奖者之一。 ▲血站基础建设规模扩大,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2002年12月,洛阳市中心血站搬迁至现址(国花路11号),占地面积25.17亩(1亩=66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由1000多平方米增至1.1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51亿元,其中设备资产6914万元。该站先后获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青年文明号、省三八红旗集体、国家档案管理一级先进单位等荣誉,4次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单位,连续3届蝉联省级文明单位。 ▲固定献血点星罗棋布,实现所辖县(市)全覆盖 为了给献血者提供一个更为安全、便利、舒适的献血环境,洛阳市中心血站在县(市、区)建设固定采血点18个,其中9个县(市)各1个、市区9个,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献血,而且环境优美,仪器设备齐全,信息安全畅通,血液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累计投资近300万元购置了7台外形美观、功能齐全的新型采血房车停放在街头,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献血条件得以提升。 ▲主动作为,启动乡村流动采血工作 面对固定采血点献血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自2013年以来,洛阳市中心血站积极适应新形势,变被动为主动,启动了乡村流动采血工作。5年来,他们以乡村为舞台,把集市作为桥头堡,满足偏远地区群众的献血愿望,乡村流动采血量占采血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从最初的5%,上升到10%、30%,有些月份的占比甚至更高,有效弥补了固定采血点血液采集下降造成的不足,成为保障临床血液供应的有力补充。 ▲员工率先垂范,血站成为无偿献血的带头单位 新职工上班第一天献血、过生日献血、结婚纪念日献血、临近退休献血……洛阳市中心血站员工坚持带头献血27年,全站献血比例达到94.5%,累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12人次、银奖21人次、铜奖35人次,是全市无偿献血比例和人均献血量最高的单位。 ▲多策并举,提升合理用血水平 洛阳市中心血站积极探索精准输血和单病种输血路径管理,提高临床输血技术和水平,开展临床科学、合理输血评价。该站通过科学合理用血专题培训、完善规范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和供血库(输血科)人员持证上岗、把临床用血纳入医疗机构“十大指标”量化考核评价细则、每月初给各输血科(供血库)下发临床用血提示函等措施,保障临床医疗和急救用血需要,进一步了提升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实行“24小时”在线、在岗,服务临床一线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洛阳市中心血站今年初成立了临床疑难输血网络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强化血站对临床用血的业务指导,保障危重症患者及特殊患者治疗的血液供应,畅通危重症患者用血绿色通道,实现临床供血24小时在岗、技术服务24小时在线,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能力和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输血学科快速发展 洛阳市中心血站先后与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自2002年开始,先后举办全国输血学术会议14次,3000多人次参加交流学习;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山华、王憬惺、兰炯采等为血站顾问,全方位开展科研、教学、学术活动。 ▲输血科研工作立足自身,走出河南,屡获殊荣 洛阳市中心血站制定了“立足血站实际,瞄准科技前沿,贴近医疗实践,服务临床一线”的科研指导思想,分别同巴西圣保罗叙利亚-黎巴嫩医院开展血液安全预警研究,参加国际献血者逆转录病毒流行病学研究(REDS项目),锻炼了队伍,提高了能力;承担的科研项目先后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中国人A、B、O血型和Rh血型多态性研究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临床无效输血研究获洛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彰显公益属性,回馈社会各界 为了回报社会,2003年,洛阳市中心血站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向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3所高校的贫困大学生捐赠10万元,至今共捐赠爱心助学基金145万元,资助了272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2000年设立见义勇为基金,资助见义勇为者两人,发放基金3万余元;累计为驻村扶贫、社区帮扶捐助资金近20万元。 ▲独具特色的血站文化,融入血液,形成品牌 质量方针:服务热情,供应充足,安全有效,持续提升;血站站训:质量就是生命;血站精神:开拓创新,敬业奉献;核心价值观:传递友情,放大关爱,呵护生命,回馈社会——这是洛阳市中心血站文化建设的四大核心要素。这些独具特色的血站文化,已深深融入员工的血液,达成了共识,铸就了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