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离不开这些“催化剂” □郭增宏
如今,关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 一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基层首诊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服务水平与患者健康需求不够匹配的问题比较普遍,且难以适应现实状况。 虽然,“顶层设计”衔接的问题是主因之一,但应该承认,作为复杂系统工程,每出台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科学评估预判和试验见证,即使有了相关政策,具备了配套细则,最终还需要基层医疗机构能够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落实。 鉴于此,笔者认为,厘清制约发展各个“扣子”的环路,并能够一个个解开理顺,除了需要相应政策保障外,基层医疗机构不能观望等待,而要主动靠前作为,尽可能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在提高执行力、创新力上想实招下功夫。激发内生动力离不开以下这些“催化剂”。 一、选准配强“领军人”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基层医疗机构,处在防病治病的最前线,是卫生健康的“第一道关”。 如何带领大家破解难题化危为机,促进服务能力提升,推进事业发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责任具体重大。所以,切勿不把乡镇卫生院长“当干部”,要参照干部选拔条例规定的标准,结合乡镇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高度重视“班子”特别是院长的选配,真正把那些讲政治、懂政策、会业务、善管理、敢担当的骨干选配到领导岗位上,为能够得心应手地带领大家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要抓好内部的管理教育,确保人员思想稳定、安心工作,这是最基础的事情,同时要抓好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诊疗安全,这是最基本的保证。 做好这些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需要认真学习、及时了解卫生政策法规和规定,掌握贯彻落实的方法,培养依法执业精神,明晰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能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敢于探索创新,解决现实问题,努力避免出现差池。 二、千方百计“强素质” 这些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队伍大多数初具规模,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但高技术人才短缺、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技能弱等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一些边远地区这些情况更加严重。 鉴于此,各方各级应动脑筋开阔眼界,瞄准“独当一面”这个关键,既要“借鸡下蛋”,还要“借泉存水”,通过有计划地选送人才到大型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参加高层次的新技术、新业务培训和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等,提高专业能力;通过邀请专家、教授等高技术人员来教学、讲座,进行传帮带教,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借用、返聘已经退休但在当地声誉好、有一技专长的退休医生、老乡村医生等回岗带新,多举措盘活人力资源,以老百姓的获得感赢得服务的认可度。 三、着力强化“制度意识” 好的制度机制是保证事业发展健康运行的“金钥匙”,有了规矩要想“成方圆”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遵循。 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环境绝大多数都很好,但由于受陈旧理念的影响,缺少与现代医疗机构管理运行相适应的制度意识。譬如,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和科学,老化或内容空洞缺少操作性,导致议事程序不规范,落实缺少章法;有制度但执行力弱,“贴在墙上、记在本上”但没“放在心上”,以习惯做法代替规定,靠“拍脑门子”推进工作。 这些状况无疑会影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高度重视并坚持纠正。 四、全力优化“服务环境” 全国与卫生健康大会提出了以“强基层”为重点的38字方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紧扣“预防”和“诊疗”这个“定盘星”,注意在“软环境”的优化上下功夫;要牢牢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强化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医德医魂的培养;要营造关心、爱护、帮助职工的好风气,注意职工的薪酬待遇与技能劳动付出相适应,将乡村医生的实际困难、疾苦和待遇真正挂在心上,力所能及地帮扶解决,做好、做实拴心留人的工作。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拓展工作平台,只要是有利于提高服务能力的“创新”和“改革”,都要鼓励大胆去试、放心去干;只要是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事情,都要全力支持和保护,要探索建立“容错”和奖励机制,用“彰先树典”为安心工作、乐于奉献之人撑腰鼓劲,用和谐和睦的团队精神打造“职工之家”。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通过强化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进内在动力的喷发,才能有效带动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