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 |
|
□司贤峰 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这就要求医者要快速诊断和准确处理。笔者就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及治疗分享如下。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致敏物质。致敏物质种类繁多,比如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会引起敏感人群的过敏反应。致敏物质与呼吸道黏膜或皮肤接触等,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致敏物质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免疫球蛋白E(IgE)接触。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成敏感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黏膜中等。敏感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致敏物质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Histamine)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这时要尽早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可使症状缓解。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肥大细胞分泌的则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slow reaching substance,SRS),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则无效,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到缓解。 在临床上,对于频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做过敏试验,结果为阳性者应放弃使用该药物;对已知致敏物质的过敏患者,要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致命物质;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要进行脱敏治疗。 临床上常见的输液反应种类 发热反应:经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等)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地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力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快速渗入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血栓性静脉炎: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有时间过长的刺激性塑料管,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从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导管内的气体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进入气体量较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但如果空气量较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可引起严重缺氧并造成立即死亡。 总 结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二者在机制上有区别,大多数情况也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输液反应。医务工作者只要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就可以减少发生突发事件。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确认的情况均要视为过敏反应,另外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发生,同时也会减少纠纷发生。平时要做好培训工作,让医务工作者知道出现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时,应该怎样快速处理。 对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难以辨认,真正鉴别起来比较困难。二者本身也有重合,比如输液反应中的某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所幸二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临床也有规律可循。 对过敏反应,首先应明确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其次,从时间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60分钟内,有些患者可在15分钟内发生。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发生体温骤升的概率很低。 二者治疗都要应用抗过敏和激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注重于抗过敏治疗,必要时应用肾上腺素。而输液反应则注重于退热处理。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