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生命跑道上的“天使之花”——记巩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石爱丽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艺丹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医院的急诊科无疑是这个战场的前沿阵地。多年来,一次次生与死的博弈,一个个生命奇迹的创造,一次次与患者并肩作战的经历,让巩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石爱丽深深懂得,作为一名护士,必须有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护理技能、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对患者无私的爱。 舍小家为大家 急诊科是一个变幻无常的地方,石爱丽用“上一秒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来形容。2017年12月24日晚,已经连续值班24小时的石爱丽准备下班,这时,急诊科来了一名用手捂着胸口的患者,刚说了一句“胸口闷”,便倒在地上。为了抓住“抢救黄金4分钟”,石爱丽立即冲出护士站,一边呼叫同事将患者抬到转运床上;一边单膝跪地,一只手拿着喉镜,一只手拿着气管导管,小心翼翼地为患者打通呼吸通道。心电监护仪上显示室颤波,她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抢救患者。5分钟、10分钟、15分钟……在第28分钟时,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此时,石爱丽与其他医务人员才松了一口气;37分钟时,患者神志清醒,能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和语言交流。然而,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患者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看到这个诊断结果后,石爱丽开始紧张起来,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为了给患者争取更多的机会,她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经患者家属同意后,为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同事看到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劝石爱丽早点儿回家陪孩子,但石爱丽仍然坚持等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再回家,这一等又是3个小时。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孩子早已熟睡。 生死边缘奋不顾身 工作23年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2015年除夕,石爱丽接诊了一名3岁的误服鼠药的患儿,由于病情危重,急需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时间就是生命,必须马上行动。当时,得了急性喉炎的石爱丽发不出声音,只能依靠手势或者书写与同事交流。这样,她不仅安排了转诊工作,还坚持护送患儿到郑州市治疗。途中,患儿病情恶化,呼吸停止,她就跪在患儿身旁辅助呼吸……家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石爱丽的行为而感动。患儿得救了,可石爱丽却病倒了。她说:“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了孩子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这不算什么!” 急诊科经常遇到的是一些大型车祸或者各种意外事件伤员,甚至有流浪人员和遇到意外联系不到家属的患者。2016年9月,天气炎热,急诊科接诊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目光呆滞、浑身散发着恶臭味的无主患者,石爱丽主动上前详细检查、了解情况,发现患者头部有伤口,且已经感染,她迅速端来一盆热水,拿来剪刀、毛巾,开始为患者清洗。旁边的患者赞叹道:“这个护士真中!”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她不怕苦、不怕累,总是率先垂范。她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得到同事的支持和患者的拥护。 专业与技能 “抢救患者是我的义务和责任,但如何让人少生病,生病后可以自救呢?”石爱丽说。于是,她和同事一起走进学校、机关、工厂、公园等,为过往群众讲授心肺复苏技能。2018年,她举办了30余场急救技能讲座,在巩义市健康文化节期间,急诊科医务人员普及急救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天早晚到东区广场、宋陵公园为过往群众讲解心肺复苏技能。每天两个小时,一周后,她的声音喊哑了,双膝跪烂了,但她不怕苦、不怕累。正是因为她的艰辛付出,使心肺复苏技术在群众中得到了广泛推广。石爱丽说:“这样的活动,她会继续做下去。” “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是南丁格尔的名言,也是石爱丽的真实写照。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奉献;她连续多年被评为巩义市人民医院“十佳护士”“优秀带教老师”;2005年,荣获“巩义市急救技术比武”二等奖,“院前急救”优秀奖;2014年被评为“巩义市最美护士”。 20多年来,石爱丽逐渐成长为医院不可或缺的骨干之一。她不仅专业素质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还把这些技能传授给急诊科的每一位护士,带领护理团队用最快的速度、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 “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被成功抢救的患者,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将继续用平凡的双手和无私的爱为患者托起生命的彩虹!” 石爱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