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了村卫生室的巨大变化 □宋魁远
自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的记忆里,在“一根银针和一把草药能治百病”的艰苦年代,“赤脚医生”背着小药箱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历历在目。当时,我们村的卫生室是一间土坯房,里面既脏又乱;院内杂草丛生,每逢夏季苍蝇和蚊子到处乱飞;缺医少药的问题更为突出,一些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药品紧缺,致使一些患者放弃治疗,甚至有的患者因没有得到治疗而丧失了生命。 1993年,我从商丘市卫生学校(现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有幸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我家的两间低矮的小房里开始行医,诊断疾病仅靠“老三件”(血压计、温度计、听诊器)。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我只能开展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在2003年,“非典”暴发。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后,我们抗击“非典”取得了成功。随后,卫生管理部门加大了医疗卫生管理力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后,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形成,医疗卫生机构的防病治病能力得到增强,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群众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2008年,我们这里(商丘市柘城县惠济乡仿宋村)落实了“河南省卫生室改建项目的资金”,对原有的3间卫生室进行了改建和装修,达到了四室独立的标准。2015年,柘城县惠济乡卫生院领导通过协调,争取到5万元的“国债项目”资金,建成了一所六室独立的标准化卫生室。近两年,柘城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为惠济乡仿宋村卫生室免费配备了诊断床、诊断桌、超生雾化器、生物灯、健康检查一体机等医疗设备。仿宋村卫生室逐步成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科室分明的标准化卫生室,成为村民治疗、康复、健康体检和接受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同时,柘城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经常对乡村医生进行免费培训,比如开展医学知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我通过系统学习,提高了诊治水平,从而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治病。 2015年,国家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医生担起健康扶贫的责任,不怕高温酷暑,和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一起排查患者的病因、病机,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掌握贫困群众的准确信息,确定扶贫对象;查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原因等,为健康扶贫工作提供准确信息。随着健康扶贫工作的逐步深入,我积极宣传健康扶贫政策,上门为贫困户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张贴健康扶贫明白卡,发放健康保健小药箱;我按时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我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了微笑。 2018年,柘城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三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随着这项制度的逐步实施,“三级诊疗”网络在柘城县遍地开花,“宜家医生APP(应用程序)”远程会诊系统进入柘城县村卫生室,使村卫生室和省、市、县级医院实现了无缝对接,让广大患者足不出户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这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保障,进而大大解决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问题。 目前,基层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作者供职于柘城县惠济乡仿宋村卫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