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儿子的“家书” 本报记者 王明杰 文/图
特别的“家书”,彰显特别的情怀,体现不一样的温暖与关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往今来,在血与火的战场,“家书”贵如金,因为里面包含着亲情,蕴含着亲人的关爱,充满着爱的力量! 自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打响以来,信阳市中医院医务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他们自愿放弃春节休假,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誓与病毒抗战到底。 刘贤和周甲子夫妻均是信阳市中医院的职工,他们唯一的儿子在家中由外婆照看。刘贤是共产党员、该院急诊科副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所在的急诊团队,从主任、护士长到普通医生、护士,均于1月23日集体冲上疫情防控一线;他们不分昼夜,舍小家,顾大家,连续24小时奋战。刘贤的儿子刘旻良今年8岁,因思念爸爸,就用稚嫩的笔写了一封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信。 纸短情长。谁不想和亲人团聚呢?又有谁不愿意与亲人相聚呢?这一封特别的“家书”,流露出了一个幼童对亲人的牵挂,对父母的理解,折射出一位医者后代的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