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须 王 婷
“爸爸,您什么时候回来?我都好久没见您了。”2月17日上午,接到女儿豆豆的电话,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陈伟奇正忙着交接手头的工作。下午,他将作为首批河南省援鄂防疫队队员,去武汉执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巡回督导任务。 同一时段,河南省援鄂防疫队队长、来自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的传染病防控专家王奇也正在衔接出行前的事务、准备队伍所需的物资和装备…… 我是党员,我上 作为一线防控专家,他俩同样懂得,疾控流行病学调查就像是疫情防控一线的“侦察兵”,是通过对调查对象按照时间轴无缝衔接反复询问和旁证,找出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发现和控制传染源,是防止更多人被传染的关键措施。 他们心里更清楚,“流调活细且风险高。”此次是支援武汉开展新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就是寻找和确定传染源,分析和发现传播途径,排查和保护可能的感染者(密切接触者)。 但是,当战斗的号角吹响,他们不约而同挺身而出。 “作为1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作为河南疾控的一位老兵,驰援武汉我义无反顾!”陈伟奇誓言铿锵,更何况11年前,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把他培养成了一名疾病防控的战士。他多次向科长、所长申请加入中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队伍,主动在请战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是党员,我上。”不同地点,同一份坚定,王奇主动请缨。 “疫情流调工作技术含量要求高、危险系数也高。在此期间要与发热病人、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个人防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感染。你们要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同时,做好自我防护,有困难及时汇报,我们来想办法,单位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2月17日15时50分,在郑州高铁东站,前来为陈伟奇、王奇等队员送行的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周勇和主任郭万申再三叮嘱。 孩子,等爸爸回来 在单位,陈伟奇是一位有目共睹的好爸爸,但最近却忙得没空回家,自2月初以来,他就不停地在洛阳、三门峡、许昌等地出差。 他的妻子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工作,同样处在疫情防控的一线。7岁的女儿刚上一年级,每天早上自己起床后冲点麦片就算是早餐了。中午他的妻子赶回去给孩子做点饭,自己匆匆吃上两口就又上班走了,晚上往往到19时许才能回到家,孩子饿得受不了时,就吃点饼干垫一下。他听妻子说“女儿现在死活不吃饼干了,她说看见饼干就烦”时,一丝愧疚瞬间涌上心头。 出发的前一晚,陈伟奇刚到家,还没来得及跟女儿说句话,就接到了单位的电话。来不及跟妻子商量,陈伟奇立即决定前往武汉抗击疫情。 妻子得知丈夫又要外出的时候,没有任何怨言,唯有那一如既往支持的眼神,“你去吧,家里有我,不用牵挂,照顾好自己,等你回来!” 坐在通往武汉的列车上,陈伟奇思绪难平,对女儿默默许下承诺:“孩子,等疫情结束了,爸爸带你去看你一直心心念念的大海。” 在接到这次任务前,王奇被抽调到中心信息报告与管理组,负责外省来函信息协查及函告省外兄弟单位等工作。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操作起来却繁琐,让王奇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根本顾不上照顾家里老小,出发前,王奇哽咽着只有一句话回应爱人,“请照顾好孩子,等我胜利归来。” 2月17日晚上9时,王奇、陈伟奇等到达驻地,和武昌区疾控中心进行了对接。次日上午8时,他们已经开始流行病学调查,排查密切接触者,对信息报告卡等进行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