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肿瘤防控 河南共同行动 本报记者 冯金灿
4月15日,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建功,省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刁琳琪,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罗素霞和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省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任武,就全省共同行动做好肿瘤防控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推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张建功说,省肿瘤医院对标国家标准和先进医院,创新临床研究,打造学术高地,建设学科高峰,致力转型发展,全力推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引平台方面,省肿瘤医院新增“河南省肿瘤防控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肿瘤预防”“麻醉与围术期认知功能”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级科研成果4项、省级发明专利28项,均创历年新高;遴选创新团队6个,每个团队资助100万元,支持科研创新;推行“医、研、企”创新合作模式,先后与8家全国知名创新型医药研发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临床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设立临床研究管理部,为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提供强力支撑,新增临床试验项目216项,开展肿瘤临床试验项目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二。 在引人才方面,省肿瘤医院采取柔性引进、定期来院指导、派出团队来院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专家。其中,引进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振涛担任胸外科主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为医院特聘院士,定期来院工作;新签约博士34人、硕士45人,7人荣获“中原名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 在引技术方面,省肿瘤医院大力实施伴飞计划,36个学科分别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国内一流肿瘤防治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书,深化学科合作;开展新技术、新项目87项,其中,普外科首创的食管胃交界部癌“三界四分法”、泌尿外科与核医学科开展的前列腺癌精准定位技术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引管理方面,省肿瘤医院还深化OMC(目标、量化、协同)管理思维,深入研究国家医改政策,科学研判疫情影响和医疗市场变化,调整医院战略地图,明确25个院级战略指标和13个战略事项;坚持“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率”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质量管理持续深化,绩效管理成效显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智慧医院建设稳步推进、后勤保障安全高效。 下一步,该院以“四引”为抓手,着力补短板、求突破、上水平,全面提升临床、科研、教学、防治和管理水平,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同时,该院将加强河南省癌症中心和河南省肿瘤医学中心建设,构建体系完善、职能清晰、功能完备的河南省癌症防治网络,充分发挥诊疗规范、技术辐射、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和管理示范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动省域及华中区域肿瘤防治水平的提升。 做好肿瘤登记年报工作 刁琳琪说,我省肿瘤登记工作始于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我省林县(现为林州市)建立全国第一个肿瘤防治现场。60年来,林州市肿瘤随访登记始终在不断监测当地食管癌流行、病因学、早诊早治和临床治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并为当地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肿瘤随访登记报告,截至目前,林州市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下降了50%以上。 2015年,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河南省肿瘤登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由省癌症中心和省肿瘤医院具体承担,在各省辖市成立肿瘤登记处,全面实施肿瘤登记随访工作。目前,我省已设立90个国家级和省级肿瘤登记处,肿瘤随访登记人口覆盖率达到49%,林州市、偃师市、西平县3个登记点数据纳入《五大洲癌症发病率》,全省基本建立能够反映我省城乡居民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的随访登记体系,实现了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的网络化、自动化,为我省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证据。 自2013年开始,我省每年编制出版中英文对照的《肿瘤登记年报》,有助于我省科学制定癌症防治政策和评估具体实施效果。根据年报,我省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类型的癌症防治策略:在豫西北太行山区和农村高发地区开展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在农村非高发地区开展上消化道癌的机会性筛查工作;在城市地区开展肺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乳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的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在淮河流域地区开展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和肝癌的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也根据肿瘤登记年报情况,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癌症防治工作。郑州、安阳等地将上消化道癌高危人群筛查纳入了民生实事,科学配置癌症防控资源,增强癌症控制功效,最大限度地减轻癌症对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造成的危害。 做好肿瘤防治救助工作 任武说,省癌症基金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北京希望马拉松-河南行”为癌症患者义跑活动,募集资金近100万元,用于支持癌症防治科学研究;启动了针对全省肿瘤防治工作者的“患癌救助天使行动项目”,罹患癌症的肿瘤防治工作者可获得两万元救助。 2020年,省癌症基金会筹划两个公益性项目,并于4月15日启动。第一个项目是“大病癌症患者援助项目”,通过水滴筹平台募集110万元,设立专项账户,用于资助河南区域内患有恶性肿瘤的贫困患者。目前,救助对象主要涉及3类患者,即经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每人资助1万元;儿童白血病患者,每人一次性获得补助2万元;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每人一次性获得补助3万元。第二个项目是“河南省全民肿瘤科普海报(短视频)大赛”,分为公益海报和短视频类两个项目,分别设立一等奖1名,奖金1万元;二等奖3名,奖金5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1000元。这个项目主要是通过征集优秀科普海报、科普短视频作品,发现优秀科普人才,传播肿瘤防治科学理念,提高老百姓的肿瘤防治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对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视。 癌症不会传染 但某些致癌因素会传染 罗素霞说,围绕肿瘤防治工作,国家发布了肿瘤防治核心知识要点,对普及癌症防治知识,提升群众癌症防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癌症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癌症致病因素复杂,包括化学、物理和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以及遗传、免疫、年龄、生活方式等自身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吸烟、肥胖、缺少运动、不合理的膳食习惯、酗酒、压力、心理紧张等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生率。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要尽早关注癌症预防,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烟草、酒精等致癌因素,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癌症是自身细胞基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是不传染的,而一些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人乳头状瘤病毒、肝炎病毒、疱疹病毒等)是会传染的。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接种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防癌体检是针对常见癌症进行的身体检查,以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从而进行早期干预。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检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检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检查消化道癌等。 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治疗等。癌症患者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不要轻信偏方或虚假广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癌症康复治疗包括心理康复治疗和生理康复治疗两大部分,是临床治疗必要的延续和完善。癌症患者要做到:乐观的心态、平衡的膳食、适当的锻炼、合理的用药、定期的复查。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要在医生帮助下通过科学的止痛方法积极处理疼痛,不要忍受痛苦;要正视癌症,积极调整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达到病情长期稳定,与癌症“和平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