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历史起源
1952年,为防御美军细菌战,毛泽东同志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全国倡导发起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同年,中央成立防疫委员会,随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周恩来、习仲勋同志担任前两届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防治地方病,为人民造福”。1982年,“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写入宪法,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各地深入推进“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工作,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基本消除了克山病、大骨节病,人民的文明素质得到提升。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指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族的卫生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全国爱卫会启动全国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批国家卫生城镇,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21世纪初,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各地开展了“三讲一树”(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以农村为重点推进“三清三改”(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环境整治,为夺取“非典”等突发重大疫情防控斗争胜利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做好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还曾担任全国爱卫会主任。爱国卫生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健康城镇建设、卫生城镇创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2013年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授予中国政府“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和“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表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