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治疗糖尿病案例及用药特色
艾灸治疗扁平疣
单方验方
黄柏的功效与应用
小儿咳嗽的辨别与治疗
精索静脉曲张的介入治疗
1
11 1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治疗糖尿病案例及用药特色
 


□袁占盈

温经通脉法
治疗糖尿病足
    杨某,男,57岁。
    主诉:血糖升高13年,加重伴足部冷痛、发暗半年。
    现病史:患者发现血糖升高13年,未系统治疗及监测血糖。3年前,患者出现双足麻木、冷、痛,夜间加重,近半年来症状加重,右足大拇指瘀暗发黑,身困乏力,纳呆,睡眠差,二便尚可,舌苔白,舌质淡并有瘀斑,脉沉无力。查体:皮肤苍白、体温低,右足大拇指瘀暗发黑,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口服格列喹酮降糖,空腹血糖10.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2.7毫摩尔/升,尿糖(+),尿蛋白(+)。
    中医诊断:脱疽(气虚寒凝,瘀血阻滞)。
    西医诊断:糖尿病足。
    治则: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处方:温经通脉汤加益母草30克,蝉蜕12克,桂枝12克,附子(先煎)10克。每天1剂,分两次口服。继续服用西药降糖。
    二诊:患者乏力、双足麻木减轻,双足仍凉,前方附子改为15克继续服用。
    三诊:上方服用10剂,上述症状均见减轻,足背动脉逐渐恢复正常。
    四诊:上方继续服用60余剂,历时两个多月,上述症状消失,足背动脉基本恢复正常,血糖平稳,尿糖、尿蛋白消失。
    按语:患者双足冷痛,夜间尤甚,跌阳脉搏动减弱,局部皮肤苍白,或瘀暗或发黑,触之冰凉,为气虚、血瘀、寒凝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中必须紧扣这三大因素。血瘀者,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水蛭、牛膝活血化瘀;气虚者,无力推动血之运行则血滞,治宜大剂量黄芪,益气通络,以增强活血化瘀诸药之力;寒凝者,则选桂枝、附子、鹿角胶,以温经通络。即使在本病中后期肢端溃烂而兼有热象(热毒或湿热)者,亦不可单用寒凉之药,以免寒凝血滞,宜用桂枝、附子、金银花、蒲公英、忍冬藤等,寒热并用,意在清热解毒勿碍温经通脉。蝉蜕既能开宣肺气,又善通调水道,善利小便;益母草善活血祛瘀、消肿解毒,还有增强免疫、消除尿蛋白、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以蝉蜕、益母草配入辨证方药中,具有良好的利尿消肿和消除尿蛋白的作用。
健脾和胃法
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
    石某,男,62岁。
    主诉:腹泻、胃痞半年余。
    现病史: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腹泻、肠鸣、胃脘痞满等症状,曾在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具体治疗情况不详),出院后交替服用双歧杆菌胶囊、思密达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每天大便5次~7次,为糊状或水样便,伴肠鸣、胃脘嘈杂,胸中烦热,咽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食少,腹部痞满不适,遇寒加重,坐凉板凳就会出现腹泻。平日患者不敢外出,口干苦,乏力,体重减轻。查体:腹部饱满,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舌体胖大,质淡红、稍暗,苔腻微黄,脉沉滑。患者有糖尿病史近20年,血糖控制尚可,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病史。
    中医诊断:腹泻、胃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
    西医诊断: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治则:健脾和胃,消痞止泻。
    处方:半夏9克,干姜9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0克,葛根15克,白扁豆15克,甘草6克,大枣3枚,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分两次口服。
    二诊:舌脉同前,患者自述腹泻、肠鸣有所减轻。加车前草30克,继续服用7剂。诸症减轻,服药2周,诸症悉除。
    三诊:腹泻次数减少,痞满、肠鸣基本缓解,左氧氟沙星等西药服用间隔延长。舌质舌体同前,苔白腻。上方加桂枝10克,制附子9克,继续服用14剂。
    四诊:患者自述效果明显,每周可有三四天无腹泻。守上方继续服用月余。
    五诊:腹泻基本缓解,纳食可,精神体力恢复,停用左氧氟沙星等西药,上方制水丸8克,每天3次,以善其后。
    按语:本病案选半夏泻心汤化裁,合参苓白术散,以加强健脾止泻之力;合葛根芩连汤,以清利肠胃,升举清气,可谓别出心裁。患者为老年人,患多种疾病,久病则心、肝、肾等各脏腑功能衰退,阳气亏虚愈甚,故于原方中加入桂枝、制附子,以温肾暖脾助温阳,效果倍增。《千金方》中半夏泻心汤条文下有“若寒加附子一枚”,虽涉及十八反,但半夏、附子同用也多有报道,收效甚好。因此,临证使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之剂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调整温、清、补、泻药物,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火郁发之”理论的具体体现。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