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彩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为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患儿多在行为、情绪或学习方面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且不分场合、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多数患儿年龄和发育的水平不相符,甚至伴随认知障碍。 ADHD儿童的症状主要分为两类——核心症状与派生症状。前者指患儿的浅表性特征,如注意缺陷、活动过多、行为冲动等,后果则是由前者引发的内在特征,如学习障碍、交流不善、品行障碍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将ADHD分为三种类型:注意力不集中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以及混合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ADHD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ADH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ADHD的发病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临床研究表明,ADHD患儿多数有家族病史。另外,双生子家庭的ADHD发病率较高,单卵双生子同病率在55%左右,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则达33%,二者皆高于正常的双生子。 第二,神经系统解剖学因素。损害部位主要集中于额叶、扣带回、纹状体及相关的基底节结构和神经网络。 第三,神经递质因素。 第四,免疫因素。细胞免疫通过介导神经细胞损伤过程影响疾病的发生。 第五,家庭因素。 第六,其他因素。比如“患儿所面对的社会压力”“不良的饮食结构”“孕期损伤”等。 有65%的ADHD患儿同时共患其他发育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或躯体疾病。常见共患病有:1.睡眠问题与睡眠障碍;2.语言障碍:多见于ADHD混合型和多动冲动为主型的患儿,学习能力更低;3.特定学习障碍:多见于ADHD注意缺陷为主型和混合型患儿;4.抽动障碍:约50%的抽动障碍共患有ADHD;5.遗尿症;6.破坏性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7.孤独症谱系障碍;8.其他:尚有全面发育迟缓、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社交障碍、儿童失神癫痫、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等。 ADHD常发病于学前时期,严重影响患儿生活、学习和交流;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患儿成年后仍伴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身心健康。ADH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核心症状,最大限度改善功能损害,提高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ADHD的治疗原则是:4岁~6岁的ADHD患儿首选非药物治疗。6岁以后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帮助患儿以较低用药剂量达到最佳疗效。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教育、心理行为治疗、特殊教育和功能训练,并围绕这些方面开展医学心理学治疗、家长培训和学校干预。药物治疗以中枢性兴奋剂哌甲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托莫西汀等为一线药物。 ADHD高发于儿童群体,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对儿童未来的社交、生活、学习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稳步上升,治疗儿童ADHD的方式方法也开始全面革新。因此,儿童ADHD不再可怕,可结合患儿、家长、医生三方力量来治疗,提高患儿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