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专版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利湿消疝汤治小儿疝气
常用推拿手法之四
单方验方
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泌尿系结石
辨证治疗疾病二则
婴幼儿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1
11 1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辨证治疗疾病二则
 


□周世印

病案一
    乔某,女,47岁,已婚。        初诊:患者间断失眠15年,加重2月。
    现病史:近15年来,出现间断睡眠差,多梦,情绪易急躁,间断服用药物治疗,症状时重时轻,近2个月出现多梦,健忘感,晨醒时仍困倦,畏寒,畏热。既往史:无其他病史,无药敏史。查体:体温36.4摄氏度,心率67次/分,血压130/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巩膜无黄染,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
    治法:养血益气,滋阴清热。
    处方:归芍地黄汤加减。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白芍20克,牡丹皮12克,山茱萸2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法半夏15克,生黄芪20克,远志12克,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淫羊藿15克,仙茅12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失眠及多梦症状减轻,晨起时身体较前觉得有力,舌脉如前。在上方基础上加生地黄20克,黄精20克,肉苁蓉20克。共6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加,腹胀,睡眠多梦无减轻,情绪易急躁。
    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熟地黄20克,山药20克,牡丹皮15克,山茱萸20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酸枣仁30克,法半夏15克,生黄芪20克,远志12克,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淫羊藿10克,仙茅12克,郁金12克,佛手12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四诊:患者多梦较前减轻,晨起乏力。身困感较前减轻,身觉有力,精神较前好。在上方基础上去熟地黄、炒白术、仙茅,加黄连12克,炒栀子9克,茯苓12克,生地黄20克,辽沙参20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语:患者失眠多梦,急躁易怒,月经紊乱,更年期症状加重,伴乏力健忘,畏寒惧热,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阴阳俱虚,心肾不交。笔者给予调补阴阳,交通心肾以促神安之剂为基本方,以后随证选黄精安神;淫羊藿补阳;佛手、郁金以疏肝健脾;黄连、栀子以清心除烦安神,收到满意疗效。
病案二
    方某,女,75岁。
    初诊:患者皮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全身皮肤散在皮疹,瘙痒,右下肢近脚踝处可见大小约15厘米×7厘米皮损,呈苔藓样变,周围散在小丘疹,伴渗出,旁可见一大小约2厘米×3厘米皮损,左侧胸前、双上肢、下肢均可见散在红色小丘疹,伴少量渗出、鳞屑,口干,身困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气血两虚,湿邪留注)。
    治法:益气养血,渗利湿热。
    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生地黄20克,胡麻仁15克,苦参15克,萆薢20克,茯苓皮20克,地肤子20克,白鲜皮20克,槐花15克,黄柏15克,全蝎9克,丹皮15克,连翘20克,僵蚕1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全身皮肤瘙痒好转,右下肢大面积皮疹,渗出不明显,在上方基础上去僵蚕加金银花20克,桔梗12克,大黄6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加外洗剂。
    处方:防风20克,土茯苓30克,苦参30克,黄柏20克,生地黄20克,大黄15克,制马钱子6克,地肤子20克,僵蚕15克,蝉蜕10克,五倍子15克,牡丹皮20克,艾叶20克,芒硝12克(另包冲),冰片2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外洗。
    三诊:右下肢皮疹较前明显好转,瘙痒明显减轻,再拟上方加防风15克,紫草20克。患者服用15剂后,痊愈。
    随访患者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湿”为主要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金匮要略》首先提出了“浸淫疮”的病名:“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该病“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概括湿疹的病因病机为以湿为本,风湿热邪夹杂的发病机制,始由外感风湿热之邪,郁于腠理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病情反复迁延日久,则耗伤精血,致气血两虚,湿邪留注,肌肤失养。笔者认为,由于患者体质的特殊性,与湿有较强的亲和性,其湿邪贯穿疾病的始终,临床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之分,三者随湿邪的发展、演变、消退而互动。
    该患者为气血两虚、湿邪留注型。患者年高体弱、湿疹日久,精血已损,正不胜邪,湿邪内留,阻滞气机,困遏清阳,耗伤精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证见皮肤干燥、肥厚、角化皲裂、瘙痒难眠,纳差、口干、身困乏力、易疲劳。治宜益气养血、渗利湿热。若湿阻难消,加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行“气化则湿亦化也”,若病程长久,应加化瘀药桃仁、丹参、莪术能开气血之闭,有利湿化解,又能活血止痒,取“血行风自灭”之意,更能改善肌肤通透性,恢复脉络皮肤功能。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