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崔知悌为唐太宗治顽疾 □卜俊成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崔知悌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户部尚书。祖父崔枢,曾任司农卿。父亲崔义真,任陕州(今河南陕县)刺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作义直峡州刺史)。崔知悌于政事之暇,喜欢从事医疗。他研究医药书籍,集合众长,提高技术,临床诊治药到病除,颇多创造。 崔知悌自少善于针灸,尤其擅长炙骨蒸之法。其所著《崔氏纂要方》中,也以《炙骨蒸病方》最著名。另有单行本《崔氏别录》,《外台秘要方》采入,题名《炙骨蒸法图》,即世传崔丞相《灸法》。
在1400多年前的唐朝首都长安(今西安),担任户部员外郎(从六品)的鄢陵籍官员崔知悌,听同事说唐太宗因为长期伏案彻夜批阅奏章而身患座疾(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多日无法上朝,太医却束手无策后,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如果没有皇上的隆恩浩荡,就没有年纪轻轻的自己从地方擢升到京城的机会。思前想后,在从政之余,已经钟爱多年岐黄之术的崔知悌,决定为唐太宗疾病的康复做一些事情。从哪里开始呢?崔知悌沉静下来,闭目思索。此刻,多年苦读积累下来的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在他的脑海涌现。 “皇上日夜为江山社稷操劳,必会过度耗费肾精,而肾为先天之本,进而导致肾气不足。同时,皇上长期伏案工作,定会造成腰部骨骼和肌肉的疲乏,最终促使肾腰疲惫,进而引发疾病。”崔知悌在心中默念道。“座疾病位在腰,病史漫长,常规的口服汤药已经不能消除炎症,须用药灸直接作用病位,方有望祛除顽疾。”想到这里,崔知悌的心犹如散去乌云的天空,变得舒朗明媚。 回到家中,崔知悌立即根据唐太宗饮食起居的特点和疾病的症状,开具了一个涵盖几十种中药的处方。为了达到效果,处方中很多药物无法从药铺中购买现成的,需要临时采集新鲜的,并加以炮制后应用。尽管如此复杂,但是因为心中念着皇上健康,崔知悌很快就把所需的药物采集完毕。 随后,崔知悌把采集来的中药全部放置到一口大铁锅里熬制,并专用枣木棒不停地进行搅拌,以防药物熬制不均。等药物熬制完毕,去除药渣,他借用香油把熬制成的精华部分调和成药灸,盛放到一古朴雅致的瓷药罐中,通过太医进奉给唐太宗使用。 连日来,为了治病,已经服用过几十剂中药但疗效甚微的唐太宗心情很糟糕。听侍从说不是医生的官员崔知悌专门为自己熬制了通过外治法治疗疾病的药灸,唐太宗感觉有些草率,但是念及崔知悌的忠心及虔诚,决定试一试。结果,使用药灸后的第二天,唐太宗的症状就大为减轻。连续使用10多天后,疾病竟然痊愈了。为此,唐太宗特别高兴,特意为崔知悌熬制的药灸赐名为“锦唐誉制药灸”,崔知悌也因此成为锦唐御制骨痛贴的鼻祖。 其实,在崔知悌为唐太宗治好顽疾之前,他还有过为自己治愈疾病的经历。那是初春的一个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一天,崔知悌感觉身体发热、浑身没劲儿、喉咙痛,他初步判断自己患了伤寒(感冒),便服用麻杏石甘汤治疗。然而,服用两天后,症状反而加重了,同时出现了眼睛发红,耳朵后肿胀并伴有按压疼痛,脸上出现红疹的症状。 思考自己病情的变化情况,崔知悌敏锐地诊断患上的并非伤寒而是风疹。风疹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病毒性传染病。不仅是唐朝,就是在医学科技十分发达的现在,如果不及时治疗,风疹还是很凶险的。如果是孕妇,风疹病毒的入侵可导致胎儿畸形、早产和死亡。 确诊后,崔知悌立即停用了麻杏石甘汤,改为给自己服用出自同时代医家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小续命汤。很快,崔知悌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而为了预防疾病的复发,从患病开始,连续3年内,他共计服用了46剂小续命汤,最终疾病完全治愈。 崔知悌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还撰写有《骨蒸病灸方》《纂要方》《产图》等著作。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著作都已经亡佚,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现在的我们仅能从唐朝王焘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中感知到丝毫。 据《外台秘要》记载,现在中医针灸中常用的“四花穴”,即出自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而崔知悌利用款冬花燃烟治疗咳嗽的方法,则是迄今为止有医学记载以来的首次通过雾化疗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然而,对于崔知悌而言,医学生涯仅是他从政之余的副业。出身官宦之家的崔知悌,其祖父曾经主管全国的农业,其父亲曾经主政今天的河南陕县,自己考中进士之后,从洛州司马,平步青云,直至户部尚书,终成位赫权倾的宰相。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反观古今中外历史,反思自己及周围的芸芸众生,绝大多数的人穷极一生也难以把其中的一者做到声名远播,而千年之前的崔知悌却把不可能做成了可能,把难于上青天的二者做到了水乳交融,以一种良相名医绝响的姿态留给后人仰望、深思和践行。 回望崔知悌的一生,他在走过了无数个人生的冬季之后,生命便幻化成锦绣留在生机勃发的春天里青春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