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冬天的乡村 |
|
□李河新 在乡村,过了十月就渐渐入冬了。风冷冷地、慢慢地吹拂着每一寸土地,瓦蓝瓦蓝的天空飘着几丝淡淡的白云。这个季节,庄稼地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在鲁山县辛集乡白村,程大妈坐在院子前,机械地剥着玉米,手指头沾着黄土,大病初愈的她感激着生命的美好,和村民们一样舒适地享受着收获。 河滩里的枯草在阳光的映照下,犹如柔软的毛毯铺在那儿。沙河对面的白叔赶着羊群,大吼一嗓子,静静地看明净高远的天空,看洁白飘逸的云朵。远处,一片片金黄色的野菊花,一下子把冬天寂静的景色衬托得灵动鲜活起来。 太阳高过头顶,城里的医学专家来村子了,大队部的院子里站满了村民。 “大夫,我最近感觉身体消瘦,还口渴,你可以给我测量一下血糖吗?”今年69岁的群义哥急切地问专家。 “您先别着急,我就准备给您测测血糖。”和颜悦色的门诊部主治医师牛会勤耐心地解释着。听说市里的专家来村里义诊,村民们早早地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比过节还热闹;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在义诊点帮忙,挂着横幅,搬着桌子等。活动现场,专家们耐心解答村民咨询的健康问题,现场为群众测量血压、血糖,对常见病、慢性病进行初步筛查;为村民开健康处方、指导用药,并对村民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生活指导。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病情较重的群众,专家为其提供详细诊疗建议。专家们热情、耐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 到了晌午饭时间,专家们共免费测量血压、血糖100余人次,提供健康咨询160余人次,发放各种宣传册300余份。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市里专家的健康服务。 看着贫困户脸上的喜悦,我与周围的父老乡亲们一样,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与憧憬。“李哥,忙啥呢?走,去我地里看一看。”致富不忘父老乡亲的少杰兄弟说,他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刚建的两个塑料大棚显得既高又大,智力障碍的弟弟不惜力气地翻着土地。少杰说:“来年开春,我想在塑料大棚里种植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让村里的贫困户都来帮忙,不出村就能增加收入。” 这几年,村子里,富裕了的农民们盖起了楼房,购买了小轿车。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了,以前鸡狗乱跑、垃圾乱倒、柴禾与杂物乱堆的现象早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牛羊入栏,鸡鸭入圏,栽种着花草的庭院,打扫得干净利落的水泥路面,呈现出一派崭新的乡村景象。 这时,几只觅食的斑鸠在空中旋转着飞,它们的影子投在白菜地里。 村子道路上遇见贫困户白老三,他衣着干净,精神焕发。“白老三,花生都卖完了吗?”我大声问。“哥,卖完了,今年花生丰收了,湿花生两元一斤(1斤=500克),干花生3元多一斤,一亩(1亩=666.67平方米)地能挣七八百元。”白老三回答。 我感觉这几年扶贫变化最大的就是白老三,原来喝点酒就闹事。自从其父亲去世后明显成熟了,他和媳妇都享受公益岗位,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通过辛勤劳作,晶莹剔透的汗水滴入泥土,会变成来年的甘雨,滋养着农作物,换来了丰收,逐渐脱贫致富。 黄昏,是冬天景色最美妙的时刻。夕阳的余晖,把屋舍、树梢、田埂、地垄,涂上了一抹金黄色,整个村庄沉静下来,散发着金子般厚重的光辉。一群老人聚在村里的乡村大舞台旁闲聊着,在晚霞的映衬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淡蓝的炊烟从村舍的屋顶袅袅地升腾起来,轻描淡写地滑过屋顶,此时的乡村,像一首田园诗、一幅水墨画、一支动听的歌谣。 (作者为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村工作队队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