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枝
患者程某男,61岁,以头晕9天余为主诉就诊。患者于9天前出现头部昏沉,伴双耳轰鸣,二目干涩,健忘乏力等不适,无明显恶心及呕吐,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上述症状呈间断性发作,每次发作可持续1小时~2小时,曾在某医院被诊断为后循环供血不足,治疗经过及用药不详,症状一度缓解,但近几天反复发作,已严重影响行走、劳作等日常生活,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查体,慢性病容,精神萎靡,右手平举时可见震颤,双上肢肌张力轻度增高,舌暗紫,苔白腻,脉弦细。 既往史:大量烟酒史,2012年患脑梗死,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中医诊断:眩晕,颤证。 证型:风痰上扰型。 治则:健脾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2克,白术10克,天麻12克,茯苓10克,陈皮6克,川芎12克,川牛膝10克,炒僵蚕10克。共10剂。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温水冲服。配合尼麦角林(乐喜林)每天3次,每次2片;脑心清片每天3次,每次3片;天智颗粒每天3次,每次1袋。 二诊:病情好转,头晕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较前明显降低,但近几日出现头部胀痛不适,查体慢性病容,精神一般,右手平举时可见轻度震颤,余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治则: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桑寄生10克,茯神20克,首乌藤15克,黄芩1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益母草15克,川芎6克,谷精草10克,炙甘草3克。共10剂。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温水冲服。配合消栓肠溶胶囊每天3次,每次3粒;尼麦角林每天3次,每次2片;天智颗粒每天3次,每次1袋。 心得体会 笔者在治疗眩晕方面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将病因分门别类,归属为不同证型,总体分虚实,实证可见于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痰瘀阻络等;虚证可分为气血亏虚、阴虚阳亢等。此患者平素嗜烟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则水液不能布散至五脏六腑而停聚中焦化湿成痰;患者40岁左右,阴气自半,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阴不敛阳,阳气上乘于脑窍,而见头晕、胀痛不适,肝失肾水滋养,则木枯风动,而见上肢颤动;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双耳轰鸣,故此证以肝肾阴虚为本,痰浊阻络为标,急则治其标,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之。方中二陈汤配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以恢复脾胃之运化,杜生痰之源;天麻配炒僵蚕可平抑肝阳,搜风剔络;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善于行血,血行风自灭,以达健脾化痰、熄风通络之功效。二诊时可见症状减轻,但其本在于阴虚阳亢,故有头部胀痛不适,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潜阳。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阳亢;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有利于平降肝阳;首乌藤、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二目干涩,故用谷精草以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