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燥泄泻的诊疗思路与用药启示 □郑启仲
秋冬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肠炎,以呕吐、腹泻,并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为特征。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该病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起病急,传染性强,是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的多发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秋冬季腹泻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在古今文献中尚乏专论。笔者总结出秋冬季腹泻的3个特点:1.流行多在立冬至小雪节气之间;2.发病多是6个月~18个月的小儿;3.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吐泻并作,伤阴明显。对此,笔者提出“小儿秋冬季腹泻因燥起”的学术观点,运用运气学说对其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创拟了运用升清降独法治疗秋冬季腹泻的有效方药。 病发秋冬 燥邪当令 秋冬季腹泻的发病虽在秋分节气已经开始,而流行多集中在立冬至小雪节气之间。 根据运气学说,一年主气之中“阳明嫌金为五之气,主秋分至小雪”(《中国医学诊法大全》第40页),《温病条辨·方中行先生或间六气论》中有“盖天之行令,每微于令之初,而盛于令之末”的文字记载,说明立冬至小雪节气正为阳明燥金较旺盛之时,秋季腹泻集中在此时发病,首当责之于燥邪为患。 燥金克木 专病小儿 秋冬季腹泻的患儿月龄大多在6个月~18个月。《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用药论》中有“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的文字记载,《六因条辨·秋燥辨论》中有“盖犯是症(指秋燥)者,必由察赋阴亏,亢阳偏盛,或形瘦身长,或色苍少泽,禀乎木火之质者,比比皆然”,表明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恰为燥邪易感之体,故多罹患本病。这与“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褚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观点一致。 燥极而泽 病发泄泻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多次提及爆邪致泻,比如“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肤肪痛沸泄……”“阳明之复,腹胀而泄”等。 燥邪何以致泻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文字记载。脾喜燥乃平和之燥,若燥气太过,则成为焦土,又怎能为胃行其津液呢?胃喜恶燥,燥气伤胃后,脾又不能为其输布津液,胃又怎能受纳呢?这样一来,脾胃俱伤,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泄泻乃作。脾为太阴,为湿土,喜燥恶湿;而胃为阳明,为燥土,喜润恶燥,故湿邪致泻,其病在脾;燥邪致泻,其病在胃,所以秋冬季腹泻为燥邪伤胃,胃失和降,故病初多呕吐。《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的文字说明,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认为,“阳明之本燥,故燥气在上,与太阴为表里,故见太阴,是以爆金而兼湿土之化也”(《素问注释汇粹》)。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燥极而泽”之说法,意思是燥至极点反见为湿象。“重燥则湿”,所以燥邪伤及胃肠,即可引起泄泻,这就是秋冬季腹泻的病机特点。 燥邪为病 表里俱伤 秋冬季腹泻发病初期伴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继之吐泻并作。秋冬季腹泻患儿常以流涕、喷嚏、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起病,这正是爆邪伤肺的临床表现,与《时病论·秋燥》中的论述“燥气袭表,病在乎肺,入里则在肠胃”相一致。燥邪入里,伤及胃肠,随之呕吐、腹泻。大多数患儿可见病情发展迅速,呕吐频繁,上吐下泻,似霍乱之作,大便臭,肛周红赤,烦躁不安,口渴引饮,舌红苔黄,指纹紫滞等症状。重症病例可见皮肤、口唇干燥,涕哭少泪,尿少等症状,这正与燥为阳邪易伤阴液相符。为此,清代著名医学家吴塘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中称“金为杀厉之气”。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秋冬季腹泻患儿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文字记载,说明秋冬季腹泻,病发于秋末冬初深凉已寒之时,不但没有寒象反而呈现一派热证,是什么原因呢?《素向·六微旨大论》中有“金位之下,火气承之”的文字记载,吴塘在《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中说,“盖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阳相火也,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前人谓燥气化火,经谓燥金之下,火气承之,皆谓是也。”说明燥邪致泻的证候特点就在于此。 秋季腹泻为燥邪侵袭所致,因患儿体质不同、地域有别以及不同年份的气候差异,秋冬季腹泻也有温燥、凉燥之分。为此,医者在临证时应辨证准确,适时调整药方,方可屡获良效。 (作者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聘专家,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