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风药的概念和应用
温燥泄泻的诊疗思路与用药启示
勤于笔耕 助推师承教育
新郑市人民医院
1
11 1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勤于笔耕 助推师承教育
 

勤于笔耕  助推师承教育
□毛德西

   几千年来,中医学文化遗产绵延不绝,一向借着师承的优良传统发展至今,师承具有传承性、延续性的特点。当前,各级中医医院是师承的主要基地,是培养青年中医的摇篮,也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场所,对中医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言师承,好读书、多临证和拜名师确实不可或缺,然而,“勤于动笔”则容易被人所忽视。简而言之,除了“眼到、口到、心到”外,还需做到“手到”。古语有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立功、立德之后,还需立言”,故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如能加上“勤于笔耕”,则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勤于笔耕 有助于“立功”
    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立功也。提高临床疗效是每一位医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在日常随师临证期间,知识点相对琐碎,单凭脑力记忆,势必容易遗忘。勤于动笔,将成功的案例,或失败的教训,及时整理,加以探讨,并记录在案,久而久之,便可聚少成多,看似如散金碎玉,久而久之,成为老师临床特色的真实记载,也是通往成功的基石。清代名医程杏轩将失败的医案记录下来,在明知效果不佳时,便淋漓尽致地描述医者当时的复杂心境,笔者读后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诸多医案中,程杏轩将医理、医患之间的对话,生动、细腻、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来,承认自身的不足,笔之于文,启迪后学,可谓儒者风范。
勤于笔耕 有助于“立德”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精辟地阐述了“德”“才”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医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在解除患者痛苦的过程中培育仁心,修炼人品,《临证指南医案·华序》记载:“医者若只为医食计,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洄溪医案》中也提出:“凡举世一有利害之心,皆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也哉。”勤于笔耕,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后世医家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行医路上一道美景。
勤于笔耕 有助于“立言”
    阐发奥义,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立德、立功之后,方可立言。立言并非简单的模仿及摘抄,是学术经验、行医感悟的文字记载,给人以启迪和鞭策,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原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乐匋对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有这样的评述:“他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对活血化瘀一法的运用,别具心得,所列诸方,为后来治疗某些顽固性疾患打开了无数法门。”可见,立言既要态度严谨,又要敢于怀疑,理论上时时突破。所以,勤于笔耕,可以为“立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时过境迁,也会让人回味无穷。
    勤于动笔,让医者的智慧代代相传,精诚的家风在笔下传唱。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有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不可沾沾自喜,也不要垂头丧气,清代思想家顾亭林有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已故中医专家朱良春也说:“我们应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才是。”故笔者每于夜深人静品读医书时,犹如在与先贤对话,特别是清代名医徐灵胎的“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一句,不禁让人落泪,试问古人尚且如此,今言传承,何独不然。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