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 辨证论治 是中医将东方哲学应用的体现
崔公让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和周围血管病专家。他对糖尿病足病、四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痛风等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他认为,在理法方药施治中,阴阳五行、辨证论治是中医将东方哲学充分应用的体现;在诊疗疾病时,首先要察色按脉,先辨阴阳,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法,才能在治疗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将两者相结合。
忠恕之道 为医之本
崔老师认为,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研究中医应首先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以儒家和道家学说最为丰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阴证略例·序》中有“《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况医乎”的文字记载。 《黄帝内经》很重视中庸之“和”这一思想,强调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认为疾病是气血不和所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主张治疗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老子的《道德经》所提出的整体观,万物的互根互用,“法于自然,和于术数”等诸多思想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中医的医德观认为,医即仁术,治病是手段,救人才是目的。为医者,首先要立德。由于受到儒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医的医德把忠恕之道作为基本出发点,“忠”是指主体在其行为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意识、品格和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当“我”为“他人”做事的时候,要不自欺,不欺人,不存私心,不偏不倚,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尽己之心为忠”(《四书章句集注·中庸》)。“恕”,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概括为“以己量人谓之恕”(《新书·道术》)。这就是说,“恕”是指当“我”在对待“他人”的时候,要用“我”之心去衡量“他人”,要使“己心如人心”。朱熹更明确地解释为“推己及人为恕”(《四书章句集注·中庸》)。即要由“我”之心去推知“他人”之心,由“我”的爱憎推知“他人”的爱憎。不难看出,无论贾谊或朱熹,他们对于“恕”的释义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原则——换位思维,即把“我”放在“他人”的情境中去考量,这正是“恕”的核心要义。儒家的这种仁义道德观被历代许多医家所尊崇,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医生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志存救济”;张仲景“精究方术”,则是为了“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在这种“忠”“恕”思想指导下,崔老师特别强调为医者要施仁术,需以仁的思想来对待患者,他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时,除仁术贯穿于对患者认真检查、对症施药、关心爱护外,在理法方药施治中,善于洞察自然规律,力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协调,经常强调治病应如同治理河流:上游封山育林,中游保养河床,下游疏浚河道。具体在临床治疗上:1.通过临床洞察疾病发生的规律,疾病的临床特点,对疾病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找出其相同性与特异性。2.对特异性与相同性找出其敏感点。3.对敏感点可设立多种假说,对假说进行新的认识,新的研究,进而创新疗法。
病证结合 衷中参西
崔老师是一位中医理论家、中西医结合专家,主张立足中医,以中为本,巩固专业思想,提倡积极吸取现代医学知识,做到西为中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时常中西并举,强调“必以国学为经,西学为纬,择善而从,权操自我”。崔老师认为,在治疗手段上中医特别强调“患者”,西医特别强调“病”、中医注重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采用平衡调节,西医采用对症治疗。若应用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相结合,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这是医学“嫁接”,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认识,则是医学的化合,这将是21世纪中西医研究的总方向,而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中医的宏观与西医的微观,中医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的形象思维与西医的逻辑思维,中医的观察领悟、取类比象与西医的实验对照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崔老师强调必须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原则,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在规范中医证型的基础上,将中医中药的研究,逐渐提高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及基因水平;由于周围血管病病程长,伴发症状多,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排除某个阶段的西药切入,但须将西药的治疗规范化;在中医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同样重视现代医学的微观处理,比如血管外科手术的介入治疗、血管旁路、血管腔内外科等,应将两者治疗方法融为一体;在内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外治疗法的优势,达到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临床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整体治疗。
治瘀为纲 知常达变
对于“血瘀”的概念,当代学者结合中医学古籍,概括为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离经之血为血瘀。这些“血瘀”的概念在周围血管疾病中,无论是动脉疾病或静脉疾病,都可充分体现出来。在《黄帝内经》中,对血瘀记载的病名有:“恶血”“留血”“移血”。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始见“瘀血”病名,并为之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和十余首活血化瘀方剂。因此,活血化瘀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基本治则。但周围血管疾病病因多种多样,涉及诸如寒、湿、热之有余,或气、血、阴、阳之不足,虽然血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但又毕竟是多种病因所致的病理产物。比如疼痛是本类疾病带有一定共性的常见症状,又有气滞致瘀而痛,寒凝致瘀而痛,热灼致瘀而痛,湿滞致瘀而痛,阳虚、气虚血少致瘀而痛,阴虚血瘀而痛之不同,临证时当仔细辨析。在应用活血化瘀这一总治疗法则时,还必须结合寒热虚实的不同,灵活应用理气活血化瘀,散寒活血化瘀,清热活血化瘀,祛湿活血化瘀,养血活血化瘀,养阴活血化瘀,解毒活血化瘀,平潜活血化瘀,止血活血化瘀等一些常用的治疗法则,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的基本理论文字简练、内涵丰富,故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关键在于“悟”,应力求知常达变,举一反三。崔老师时常对学生讲,在外周血管疾病中,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通”是方法,“痛”是结果,古人在此话中含义很深,它告诉我们可以采用中药温阳通脉、活血通脉、祛毒通脉等方法,但其深层含义中还包含其他通的方法。由于受社会条件的限制,“腔内溶栓”“导管取栓”等通脉的方法被现代医学捷足先登,但这仍不失为对中医这种认识的解读,换而言之,师承的学生还可以沿着这条思路探讨出新的治疗方法。再如对于妊娠保胎过程中合并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肢体肿胀,阴道出血,患者往往终止妊娠困难,而抗凝溶栓治疗风险高。对此,崔老师则认为,妊娠后胎儿碍于胞中,必影响其气机畅达,若素体不足,则可出现气滞血瘀,且寒热痰湿等也可造成血行不畅而变生疾病,故妊娠病中应充分重视血瘀这一病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的文字文明。这说明妊娠时确有病邪存在,虽使用峻烈药物,也不会伤害母体,亦不会损伤胎儿,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必须“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用、滥用,并在临证过程中根据其瘀血的程度和患者的体质情况来选择药物和调配剂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应紧抓证的核心,有是证用是药,往往活血化瘀及溶栓药物中西并用,可每获良效。
师古不泥 善思求新
崔老师认为,学好中医的关键是学习好文学、哲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只有打下深厚的基础和底蕴,我们才有可能窥得冰山一角。故学中医者应先修其身,再正其心,欲正其心,必先立其志。他要求学生们熟读一些古籍经典,比如《道德经》《论语》《黄帝内经》等,牢固树立人要和谐自然、人要和谐社会、人要和谐自己的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抛弃崇古泥古、故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中医研究的关键是疗效,因此要根于临床,勤于实践,仔细观察,善于思索,不断分析、整理、总结、提高,正如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张锡纯所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面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没有继承,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崔老师常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年,对周围血管病坏死组织的溶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媒体报道中见到国外采用硝酸银溶液治疗烧伤,但无应用浓度及应用方法的介绍,崔老师采用黄金分割法求出浓度,找到了溶脱坏死组织的方法,临床应用简便、痛苦小、效果好。崔老师以此例告诉我们:中医自古至今都在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守己根,嫁其枝,翻开中医学的历史,始秦汉至明清,外来文化不断对其产生影响和渗透,但根是何也?根者,东方哲学。我们在东方哲学的基础上,嫁接我们应用的技术,这仍然是中医,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本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