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阴阳五行 辨证论治
读经典汇新知 传承发展中医药
浅析药性辛味的功效
1
11 1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读经典汇新知 传承发展中医药
 

读经典汇新知 传承发展中医药
□刘学农

   中医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观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中医理论由历代先贤通过不断临床实践而逐渐形成。一代代良医口传心授,一部部著作层出不穷,使得总结的理论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经典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笔者回忆当年跟师学习,研读经典,到临床带教学生的过程,更加深刻体会到经典传承的现实意义。
精读经典 重视传承
    中医经典著作的传承也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几千年来,中医书籍汗牛充栋,习医者初感棘手,往往畏难止步。这就要求习医者应“精读经典,博览群书,勤记笔记,善于思考”。学习中医应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学习中医多数采取“师带徒”的形式,以师承教育为主。学习的书籍有《黄帝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书籍。初进师门,老师嘱咐笔者要精读经典,重点章节条文要背熟。
    经典著作词语深奥,不像读诗词那样朗朗上口,读时虽“食而不化”,仍要死记硬背,同时还要背诵《温病条辨》《汤头歌诀》,前为温病赋,后为方剂歌诀,为淮阴李小亭所编。它将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列方剂皆以七言诗编写,读后对吴鞠通温病三焦证治基本上一目了然。从精读背熟经典到跟师抄方,临床侍诊,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方能循序渐进,这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最基本的基本功。通过精读经典著作,才有能力浏览和理解中医各家学说和著作,因为历代医学的学术观点都要引用经典著作的论述,去寻找他们的理论根据,来表达他们的指导思想。例如《伤寒论》一书,成书于东汉时期,有较高的理论和临床价值,其学说研究发端于唐代,下延于宋金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注疏百家。这就要求我们多读,多思,逐条辨析,不能以经释经,随文敷衍。笔者的老师曾指出,以清代医家柯琴(字韵伯)撰写的《伤寒来苏集》为优。此书体现了柯琴精研伤寒,卓然自立的特色。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此书别开生面”“透彻详明”,柯琴在此书中提出“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汇集诸论,各以类从”的方法,最适合临床应用。
    在精读中医经典中,要善于思考,多加分析。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曾说,“一个名医的临床,关键在于思路,思路越宽,方法越多”。而拓宽思路的关键在于精读经典,博览群书,摘抄心得,遇到问题多思,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拓宽思维。在学习经典著作的同时,要养成多记笔记的习惯。笔记是记录学习成果最好的一种方法。随师学习中,先要将老师口述经验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既学习了老师的临床经验,又强化了自己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对经典著作的读书心得可摘要记录,这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长期下去,对临床工作必大有裨益。
    经典著作的学习,奠定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临床实践再加深理解。
博览群书 融汇新知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原有的理论发展中,已出现不同的学术见解,各有发挥。由于不同的师承关系,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各创新说,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中医各家学说在宋金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盛于元代,之后,代有传人,各承家学,继承发扬。具有代表性的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伤寒学派等,这些学派在学术上的争鸣,促进了中医学术不断发展。清代学者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说:“习医者当博览群书,不得拘守一家之言,谓之尽能事也。”通过博览各家学说,撷取精华,结合临床实践,可以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中医各家学说产生的基础是大量的临床实践,涵盖了历代医家医疗实践及其学术观点。而这种学术观点和经验的积累,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师承关系。20世纪6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搜集了清末民初名医丁甘仁、王仲奇、朱南山等名家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均由其后裔或门生弟子总结撰写,简明扼要,文笔流畅,内容丰富,验之临床,确有良效。笔者将其常置桌上,不时翻阅,皆有心得,这种师承教育,学术上的传承,对中医传承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该书《张氏医学经验介绍》一文,介绍了张骧云先生治疗伤寒热病主张以“表”和“透”为中心的辨治思路,对治疗湿温疾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朱南山先生调治妇科月经病的处方经验很多来自先贤们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学术流派因理论扎实、疗效可靠而为广大患者所信任、所依赖。但是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诊断疾病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要广开思路。清代名医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一书中指出,“吾家有习医者,务须博览群书,精求义理,勿贪一书之简易,孟浪施治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达到“尊古而不泥古,承家技而不执门户之见”。
    当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我们要把握好机遇,“守正创新”,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供职于延津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