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张艳:从小心翼翼到尽在掌握 |
|
□王 婷 席 娜 进出病房即落锁,这是重型精神疾病病房医生们的习惯性动作。因为他们的患者与其他科室不一样,这么做,既是保护,也是防范。作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张艳和其他大多数医生一样,曾很多次受到来自患者的伤害,但因内心那份对职业的执着,她在治愈患者的道路上已无悔走过13年。 “越接触,越觉得这些患者需要被温柔以待。”在张艳看来,每位患者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或是有一个遭受创伤的家庭。而每次将患者的病情控制住,帮助他们一点点回归正常生活,她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 慧眼甄别识真相 相比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大多病史较长、症状隐匿,需要更长时间去明确诊断。每天,张艳需要从各式各样的病例中拨开迷雾、仔细甄别,力求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首诊时明确诊断,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提到自己曾经待过的封闭女病区,有一位患者的经历让她至今难忘。 今年50岁的严女士曾是一名国企中层人员,曾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然而在过去10年间,突如其来的变故将她推进了痛苦深渊。 40岁那年,刘女士与丈夫感情破裂,婚姻走到了尽头。一天,刘女士做饭时,家中的煤气灶突然爆炸,致使她全身30%皮肤被烧伤,此后,刘女士便多了一个“特异功能”。她能透过自己的手掌看到几个小人在走动、交谈,还出现了幻听。她认为是“佛祖”在召唤自己,于是经常去寺庙念经修行。过了一段时间,刘女士的症状更加严重,开始胡言乱语,家人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带她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 当时,刘女士经过诊断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对症治疗后出院。然而没过多久她的疾病又复发了。张艳接诊后,仔细研究了既往病史和两次的发病症状,总觉得哪里有不对劲儿的地方。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张艳将刘女士的情况上报院领导。经多科会诊后,刘女士最终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加心理治疗后很快康复。 接下来的几年里,刘女士相继经历了再婚、投资失败,每当遇到不良生活事件或环境应激事件,她就会再次发病。如今,已经退休的她终于慢慢放下思想包袱,过着还算安稳的日子。 张艳说,在临床上,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误诊为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5年~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才被确诊,而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难以识别。这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能慧眼甄别,还需要家属的高度关注和敏锐观察。 双相情感障碍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刘女士就是典型的心理因素占主导。患者极易受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影响,加之其性格要强、追求完美,致使她在遇到挫折时难以释怀。因此,难治的不在于疾病本身,而是家庭关系的修复。 “斗智斗勇”平风险 在封闭男病区,暴力风险是风险防范重点。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患者冲动伤人,张艳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尽在掌握,花费了大量心思,练就了一身与患者“斗智斗勇”的本领。 “有人要害我们全家,为了防止被别人杀掉,不如我先把家人杀了……”半个月前的一天夜里,58岁的郑先生起床上厕所后,突然走进厨房拿了把菜刀,对着熟睡的妻子连砍数十下,儿子从隔壁卧室闻声跑来,还没来得及反应,郑先生又给了儿子一刀。好在儿子体格健壮,伺机把刀夺了过来,并立即拨打120将母亲送到医院。郑先生也同时被送往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张艳接诊后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郑先生的儿子说,父亲平时特别敏感、多疑,动不动就发脾气,经常出手打人,而且有家族遗传病史,奶奶那一辈的亲戚中有好几个都是自杀去世的。经评估诊断,郑先生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加心理治疗半个月后,郑先生急性期症状得到控制,情绪逐渐稳定,敏感多疑也明显减少。 张艳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10%左右,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导致此疾病高发的原因有很多,如遗传、免疫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群体遗传学研究中,双相情感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患双相情感障碍,子女的发病率为25%,如果父母双方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子女的发病率则高达75%。为了降低病症出现的概率,建议患者注意尽早预防这些不良因素。 在封闭男病区,像郑先生这类有冲动、暴力倾向的患者不在少数。如何与他们“和平相处”并使其配合治疗实属不易。在张艳看来,对待这样的患者,语气要平和,以安抚为主,尽量满足他们所有合理的要求;要反复劝说、反复解释,必要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保证。针对敏感、多疑的患者,在交谈的时候更不要回避患者,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听清楚,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误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