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完善二类疫苗接种保障体系的思考
“疫苗犹豫”的形成机制
二类疫苗纳入医保支付的实现机制
卵巢癌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1
11 1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完善二类疫苗接种保障体系的思考
 

   编者按:疫苗不仅能预防疾病、挽救生命,还能降低卫生保健开支。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有效且经济的手段,是迄今为止非常成功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近年来出现“反疫苗”现象,给传染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反疫苗”现象成因复杂,既有疫苗自身的安全性、经济性、可及性问题,也有政府健康治理体系碎片化、保障体系不完善、民众社会责任意识欠缺问题。尽管目前我国疫苗接种社会接纳程度很高,免疫规划工作成效卓著,但需警惕和消除“反疫苗”思潮可能带来的冲击。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分两期推出系列文章,对二类疫苗接种的保障体系建设、“疫苗犹豫”的形成机制、二类疫苗纳入医保支付的路径、“疫苗犹豫”问题的治理、二类疫苗接种公平性提升等进行全面介绍,提升公众疫苗信任,增强战胜传染病的信心。

 

完善二类疫苗接种保障体系的思考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吴 建  冯 雨

   免疫接种为全世界公认的提高健康水平最为经济、安全且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据统计,通过免疫接种,全球每年至少有200万人~300万人免于死亡。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评价结果显示:儿童预防接种产生的成本效益比为1∶16,即每投入1元,可产生16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我国自1978年实行计划免疫以来,国家免疫规划中免费提供的疫苗虽有14种,但仍有一些对儿童和成人有预防效果的疫苗需自费接种且费用相对较高,为二类疫苗。
    2016年,国务院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强化疫苗储运的安全及质量管理的同时,减少了疫苗流通的中间环节及成本。尽管二类疫苗价格明显降低,但总体接种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不同地区接种率差异较大。
    目前,二类疫苗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目标人群普及率不高、部分居民无法承担其费用、相较于一类疫苗而言更易出现监管不力等。因此,完善二类疫苗的接种保障体系对进一步扩大二类疫苗的普及范围、发挥其对全民健康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疫苗信心”
    要逐步完善二类疫苗的集中采购机制,加强疫苗冷链管理,建立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补偿机制,加快疫苗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严厉执法,严格问责,进一步保证疫苗的使用安全,提升民众的“疫苗信心”。
    二、减轻疫苗负担
    经济和价格因素仍是影响二类疫苗接种的重要障碍。澳大利亚一项调查显示,将肺炎球菌疫苗纳入公共筹资项目后,接种率由7%提升为51%。我国各级财政应考虑对部分社会需求大、价值显著的二类疫苗给予适当的补助,逐步增加二类疫苗覆盖种类,提升补助水平。
    三、提升接种服务供给能力
    公共卫生机构可增加预防接种人员的岗位培训内容,注重疫苗接种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的综合培训,提升接种服务提供者二类疫苗健康宣教能力,引导接种者和民众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观。
    四、强化疫苗知识传播管理
    社区接种点应该加强有关政策信息的宣传,丰富宣传渠道,减少宣传中的强制性和诱导性,以提高群众对二类疫苗的认知及对预防接种的信任度。
    五、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二类疫苗同时具备商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不能单独依赖市场进行调节,也不能完全脱离市场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应当根据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同时,加强行政监管和调控措施,实现疫苗生产企业、接种单位以及受种人群三方面的共赢;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共同担起疫苗宣教职责,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增强大众的健康意识和理念,有效发挥二类疫苗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