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完善二类疫苗接种保障体系的思考
“疫苗犹豫”的形成机制
二类疫苗纳入医保支付的实现机制
卵巢癌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1
11 1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疫苗犹豫”的形成机制
 

“疫苗犹豫”的形成机制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苗豫东 张青青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然而,近年来“疫苗犹豫”问题日益突出,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2019年全球面临的十大健康威胁。
    “疫苗犹豫”是指在疫苗服务可及的情况下拒绝或延迟接种疫苗。“疫苗犹豫”表现形式多样,且因环境、时间、地点、疫苗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疫苗犹豫”如果在人群中蔓延,可能会逆转疫苗可预防疾病已经取得的成绩。例如,2019年美国十余个州就确诊了超过200起的麻疹病例,华盛顿州因麻疹疫情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疫苗犹豫”的形成机制(如图)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首先,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反疫苗”运动影响了大众对疫苗的信心。“反疫苗”组织虽然缺乏科学证据论证疫苗的危害,但是他们懂得利用大众的情绪,通过未经论证、耸人听闻的图片和文字,将某些生理疾病与疫苗联系在一起,影响民众对疫苗的信心。
    其次,利益相关者的推波助澜也会加重公众对疫苗的不信任。例如,1998年,英国医生韦克菲尔德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称麻风腮三联疫苗(MMR)和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性。这一论断直接导致英国的麻风腮疫苗接种率从1996年的92%跌落至2002年的84%。尽管10年后,韦克菲尔德伪造实验数据的谎言被拆穿,但关于接种疫苗会导致自闭症的谣言至今仍在传播。
    此外,西方宗教界认为疾病是“神用来惩罚罪人的工具”,接种疫苗行为是反上帝的有罪行为;以及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接种医生和疫苗政策相关人员对与疫苗有关政策解读不充分,部分人群会认为接种疫苗政策的制定是商业医药公司的利益输送因而产生“疫苗犹豫”。
    从个人层面来看,大众对于疫苗的信任度不够,怀疑疫苗的安全性以及担心疫苗接种以后会产生的副作用。2014年~2016年,WHO和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怀疑疫苗安全性和担心副作用占“疫苗犹豫”原因的22%~23%。
    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更易产生疫苗犹豫。有专家指出,受过高水平教育在某些环境下会成为接受疫苗的潜在障碍。
    另外,进入21世纪后,全球传染病发病率降低,尤其是实施疫苗免疫计划后,公众更难切身体会传染病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认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性已经下降,部分人群认为依靠自身免疫能力和现代卫生条件可以战胜疾病。这种盲目自信导致公众对疫苗接种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还有部分人群过度追求“自由主义”,认为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政府没有权力强制人们接种疫苗等,也会造成“疫苗犹豫”。
    从疫苗本身来看,一方面疫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也会影响人们对疫苗的信任程度,特别是在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发生以后,家长愿意让孩子接种疫苗比例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疫苗的可及性也是造成“疫苗犹豫”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接种服务方面,传统的预防接种模式已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多元化的预防接种需求,尤其是为防止新冠病毒感染而采取的预约分流门诊模式和有限的人力资源,造成了疫苗接种服务能力的不足。除此之外,部分疫苗接种所需通勤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以及供应不足等也会影响疫苗的可及性,从而产生“疫苗犹豫”问题。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