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二版:春节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疫情下的年味
1
11 1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疫情下的年味
 

   从去年春节开始,我们携手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全省86万卫生健康工作者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化身冲锋陷阵的战士,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奋力拼搏。他们经受住了风雨考验,成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春节又要到了,我们牵挂着远方的父母,思念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有着归心似箭、魂牵梦萦的乡愁。可当下又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仍有千千万万卫生健康工作者坚守岗位、守护群众健康。他们有的是春节不能离岗的一线医务人员,有的是春节同培养皿、显微镜做伴的医学生和研究者,有的是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疾控工作者、卫生监督员……
    在这个特殊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春节,他们会如何过年,又有哪些话要说呢?本报推出春节特别报道《疫情下的年味》——

一家三口
第一次在郑州过年
本报记者 冯金灿

   “今年过年,因为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我们不能回老家了。这是我们一家三口首次在郑州过年,想想都有点儿小激动、小兴奋呢!”
    黄静是河南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去年2月17日,她和河南省肿瘤医院其他6名专家踏上支援安阳的征途,救治重症患者,守护河南“北大门”。在18天里,他们诊疗了50多个病例,对3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进行指导,为安阳医疗救治工作带来积极成效。
    “去年春节是在安阳抗疫一线过的,今年春节虽然我只能休息3天,但是依然很期待。”黄静说,“虽然第一次没经验,但是我已经咨询过爸妈,列好了购物清单,准备找时间去大采购。”
    之前过年,黄静一家要么回驻马店老家陪爸妈,要么到新郑市看孩子的爷爷奶奶。由于假期短,回家比较晚,他们一家回去的时候,老人都把年货准备好了,他们“只负责吃”,所以对准备年货啥的一无所知。今年一家三口第一次在郑州过年,虽然有点手忙脚乱,但是她还是很憧憬的。
    “这是我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节日活动,虽然已有清单,但是还需要实践。我已经给老公和孩子下‘命令’了,他们除了需要给我打下手,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赞美我,不许吐槽我的厨艺。”黄静笑言,“为了防止3岁的儿子‘口不择言’,我还给他准备了礼物,做好‘收买’工作。”
    黄静坦言,由于工作忙,她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由于孩子没人带,她只好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有时候她要值夜班,孩子晚上会因为找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因此,今年春节,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感觉无论干什么都很幸福”。
    不过,黄静在兴奋之余对远在老家的父母有点担心。除了他们一家三口无法回去陪老人过年,黄静远在广州工作的弟弟也因为响应国家号召无法回家过年。“今年过年只剩下老两口了,他们肯定有点儿孤单。”黄静说,“为了让他们有事干,除了我这个新手时不时‘骚扰’他们,请求他们指点厨艺外,我还鼓励老爸到疫情防控点值守,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同事心疼我,让我在假期最后一天值班。我还有同事在除夕和正月初一值班的,他们更辛苦,别说回老家过年了,就是在郑州也无法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黄静说。
    虽然工作辛苦,但是黄静甘之如饴,因为她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医生。
    “小时候受电视剧《妙手仁心》的影响,感觉穿白大褂好神气,所以我对当医生有执念,高考时所有的志愿都是填的医学院。现在我每天干的都是我喜欢的工作,我很幸福。当然,如果社会各界对我们医务人员有更多理解和支持,就更完美了。”黄静说。

留校过年
实验室里也很暖
本报记者 常 娟

   不能回家过年,7天假期你会选择做什么?新乡医学院精神医学研究院2019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王琳的选择是待在实验室继续做实验。
    “两点一线的宿舍、实验室生活,每天和培养皿、细胞打交道,其实也很暖。”王琳俏皮地说。
    受疫情影响,王琳2020年6月才返回学校做实验;今年疫情在一些地方散发,害怕回家之后又回不到实验室,完不成科研任务,王琳狠狠心决定,和同组的一位室友一起留在学校过年。
    早上8点多到实验室,下午六七点离开实验室,吃完饭可以在学校打乒乓球、跑步,也可以回宿舍看书或洗澡,食堂吃腻了还可以约上同学到导师家里蹭饭,王琳把假期生活安排得韵味十足。
    和王琳一样,新乡医学院今年还有13名研究生因科研任务申请留校过年。
    在王琳所在城市70公里之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2019级住培医师彭若玉也因工作需要选择不回家过年。
    “去年腊月二十九晚上返回南阳,年三十中午就接到上班通知,赶紧启程返回郑州,还好及时回来了,我们很多住培同学2021年3月才陆续返回医院继续轮转。”彭若玉对2020年疫情感触颇深,所以今年不打算冒一点风险,即使春节假期自己没有值班任务。
    实际上,除了常规检查,彭若玉所在的科室还承担着核酸检测任务。作为2020年在PCR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历练过的人员,彭若玉还要随时听从召唤以便及时加入核酸检测队伍,这也是她留院过年的另一层原因。
    结婚第一年,不少地方重视新婚夫妇新春走亲戚,可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2020级住培医师王菁菁的走亲访友计划却要泡汤了。
    同在医院的爱人正月初一值班,自己正月初五值班,为疫情防控需要,王菁菁和爱人一起选择留院过年。
    “我在生化检验组,负责标本签收、离心、上机、审核结果,平时六七个人的工作量,假期值班时需要一两个人完成。”工作量不算小,王菁菁对此习以为常,“已经很不错了,相较老公每天都要到科室查房,我除了值一天班,还有丰富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王菁菁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和爱人一起到郑州周边放松一下,旅旅游、吃吃美食、看看电影,好好犒劳下忙碌了一年的自己。

等初一交完班 要和父亲“云喝酒”
本报记者 冯金灿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已经一年没回家了。马上又到春节了,我因为工作需要和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又无法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了。”昨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急诊护士宋金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老家在周口的宋金领说,身在异乡,每逢春节,家乡俨然成为思亲的寄托,记忆中过年的情景总是在不经意间一一浮现:“小时候母亲包饺子,会把一角硬币包进馅儿里,吃到的人来年一定有好运。”“大年三十,父亲总会叫我帮他贴春联,调好糨糊、扶好梯子后递给他,贴完了两人相视而笑,有时候我们还会不小心把春联贴反了。”“正月初一,我们吃的第一顿饭一定是母亲包的猪肉大葱馅水饺,母亲一个劲往我碗里盛,还不忘往我手里塞个蒜瓣,让我‘吃葱聪明,吃蒜划算’!”
    “我有时候想到这些记忆中的年味,依旧会很开心。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回家过年慢慢成为一种奢望。”宋金领说。
    由于急诊科工作性质特殊,24小时轮班不停歇,参加工作后,宋金领就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不是大年三十值班,就是正月初一出勤,放假回家也都是在春节过后,只有在科室贴年画对联、为患者发饺子时才能感受到一丝丝年味。
    “家里人也能理解我的工作,并给我最大的支持,这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宋金领说。
    “昨天晚上,我给家人打视频电话说过年不回去了,老妈虽面露失落,但还是安慰我,让我好好上班,就别回了。‘咱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你二哥在家呢,他都把年货准备好了。你想吃啥,妈做好了让你哥给你带过去。上班要注意防护,还要多注意休息,身体最重要!’”说起不能回家,宋金领还是有些许遗憾。
    因为除夕他要值班,所以宋金领和父亲约定他正月初一交完班一起“云喝酒”。
    “过年的时候,一向不喝酒的父亲总是要求我们共举一杯,他说子女不在身边,在外奔波辛苦了一年,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就很开心,不求我们大富大贵,只要身体健健康康的,他们就放心。”宋金领说,“参加工作后虽然过年没法回家,但是通过视频喝酒感觉更有意思,现在已经成为我家的保留节目了。”
    虽然无法回家过年,但是宋金领整个春节假期都不会闲着,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要参加河南省人民医院核酸采集应急储备人员培训。
    在河北疫情吃紧的时候,河南省人民医院培训核酸采集应急储备人员,他早早就报了名。宋金领说:“春节期间我虽然回不了家,但是我可以用我所学的知识为更多返乡的人保障安全。我是共产党员,也还未成家,正是奋斗的时候,所以关键时刻就应该挺身而出。”
    虽然今年过年没法回家陪爸妈,但是宋金领对明年过年充满期待。“不知道明年我们能否回家过年。我准备明年把家人接到郑州过年,这样就可以做到团聚、工作两不误啦!”宋金领说。

守住孩子心中的年
本报记者 刘 旸

   2月6日,4个月大的妙妙(化名)在父母陪伴下从广东惠州抵达郑州。这次长途奔波,意味着妙妙一家要在离家近1500公里的郑州过年了。
    妙妙患有严重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妙妙的妈妈说:“听病友介绍乔主任能治这种病就赶了过来。年可能过不好了,但是孩子的病能治好更重要。”妙妙的妈妈说。
    “病区里每年都有像妙妙一样过年不能出院的患者,多数是小患者。留在医院里过年,我们义不容辞地要帮这些孩子们守住心中的年,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瘤外科主任乔军波说。
    在乔军波的科室,帮孩子守住心中的年这个特别行动,从一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医护团队买来牛年吉祥物、年画、窗花、对联,让病区年味满满又充满童趣。
    2月4日(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按照习俗要吃饺子。当天一早,乔军波自掏腰包,花840元买来了75人份的饺子,煮熟后送到患者和家属手上。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病区里婴幼儿最多有两位陪护家属,其他患者只能有一位陪护家属。所有陪护人员都要经过核酸检测,在患者住院期间不能换人。他们过年想回家包饺子带到病区来吃,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希望患者和家属都能吃上饺子,留在病区也能像在家一样安心。”乔军波说。
    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会有6~8个小患者留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瘤外科病区过年。乔军波告诉记者:“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送饺子,正月十五送元宵,这是病区里的传统。除了这些,我们还准备有传统特色布偶、玩具大礼包、新年糖果和零时大礼包,准备正月初一一早送到每个小患者的手上,让他们在医院里开心过年、记住年味。”
    在130多公里外的漯河市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也在以回归传统的方式,守护小患者心中的年。
    从2月4日起,这里的孕妇学校开设了“迎新春、剪窗花、送祝福”的特别课程,让来孕妇学校的准爸爸、准妈妈们参与新年剪窗花活动。随后,他们亲手剪出的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窗花,装点着孕妇课堂、门诊、病区等医院内的区域。
    “孩子心里的年味,可能就是红红火火,穿新衣、戴新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在医院就诊也能感受到这些,医务人员真是费心啦!”一名带着孩子、在漯河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参与剪窗花活动的年轻妈妈说。

“云拜年”也要充满仪式感
本报记者 常 娟

   和家人每天打两三个视频电话,关注科研热点,读书、做操、散步,河南省第二批援冀医疗队队员谷红丽正在隔离点集中隔离,她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1月21日,孩子刚满10个月、还没有断奶,谷红丽毅然决定支援河北。“疫情严重时,同事们都争着往一线跑,当时我在妊娠期,不能和他们并肩作战,很着急。这次有机会,定然不能错过。”谷红丽说。
    支援河北9天,回来隔离14天,根据安排,2月13日(正月初二),河南省第二批援冀医疗队才能解除隔离。这是谷红丽离开孩子时间最长的一次,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她也不能陪在身边,着实有些遗憾。
    “不过没关系,我已经提前把宝宝的新年衣服准备好了。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时,我会准时和家人视频,给父母‘云拜年’。正月初一早上,我也会准时和家人视频,再给他们拜年,到时也能看到宝宝穿新衣服的样子。”谷红丽提前计划好了拜年的节奏。
    在谷红丽看来,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早上,小辈会给长者拜年,这种延续千年的传承不能丢,所以,即使不在家人身边,“云拜年”也要充满仪式感。
    谷红丽的同事、同在隔离点的赵勇江,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医师,他也计划着“云拜年”。
    大女儿5岁,小女儿2岁,爱人武真真同为医院职工,正月初一有急诊排班,赵勇江把拜年的节点定在了大年三十晚上。
    “从邢台回来后,孩子总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让我赶紧回家。我告诉他们爸爸从高风险区回来,身上携带病毒,等到病毒没有了,就可以回家了。”每次视频,听到赵勇江的回答,大女儿总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下一次视频时则继续追问。
    赵勇江想了个“办法”,借着女儿这段时间学习魔方的热情,告诉她把魔方还原了,爸爸就回家了。
    “年三十晚上,我和她约好了,给我表演魔方,我们在线探讨咋还原。”赵勇江的计划充满童趣。
    等解除隔离后,谷红丽打算多回家陪陪宝宝,让孩子慢慢回归母乳喂养,也让父母休息一下。
    “由于我还在哺乳期,同事照顾我,让我多休两天假陪陪宝宝。”谷红丽的节后上班日期定在了2月18日。
    赵勇江2月16日上班。“我只有不到两天陪伴家人的时间。我计划家人来接我时,大家一起去补个真正的年夜饭,再陪孩子到科技馆转转,手把手地把魔方还原。”赵勇江乐呵呵地说。

援赞归来 回到熟悉的岗位上过年
本报记者 卜俊成

   刘一强,是郑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也是中国援赞比亚第21批医疗队队员。
    春节前夕,刘一强已和这批援赞医疗队队员一起,结束了在赞比亚570天的医疗援助工作,重返工作岗位。“没有参加援赞工作之前,我的春节都是在医院值班岗上度过的。今年,我会再次回到熟悉的岗位上过年。”刘一强说。
    实际上,从赞比亚回国、平安度过隔离期后,刘一强选择第一时间回到科室。他快速回到为患者进行介入诊疗的紧张状态中,临近春节,依然忙碌不已。
    刘一强说:“我们所援助的医院虽然是赞比亚医学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但是在外周介入学科,还是一片空白。”
    570天里,刘一强带着赞比亚同行一起认识介入设备、了解介入耗材、开展介入手术。“援赞第四个月,我们开展了第一例介入手术,非常成功。我们帮助赞比亚建立了外周介入学科,为赞比亚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介入医疗队。”刘一强满怀喜悦地向记者介绍,“这样的成就感,坚定了我继续做好介入诊疗工作的信念。回来后,我希望可以快速回归临床,继续为介入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春节假期排班计划,刘一强将在2月14日和17日(正月初三和正月初六)在医院值班。
    据刘一强回忆,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9点多,一位急性卒中老年患者被急救车接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刘一强和同事们一起为患者紧急实施了介入手术,保住了老人的性命。“每年过年都会遇到病情紧急的患者,进行抢救,身体辛苦却内心欣慰。今年春节,我会一如既往地站好守护患者健康的值班岗。”刘一强说。

今年除夕还在医院过
本报记者 卜俊成

   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明利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除夕是在医院度过的。根据科室最新的值班安排,与去年一样,今年大年三十,张明利还是要值一天24小时的班。
    张明利依稀记得,去年大年三十是1月24日,那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还非常严峻,要进行消杀、做好防控准备、为入院患者测量体温等,当年除夕他和同事一直忙碌到凌晨。而在2020年2月3日,受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委派,张明利作为省级专家组成员,和来自其他医院的专家一起深入漯河、许昌两地开展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救治工作。
    “今年除夕值班,我应该不会像去年那样繁忙。”张明利说。即便如此,作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在今年春节前夕,张明利还是提前向医院申请,做好了相关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工作;要求科室所有医务人员都要熟悉疫情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留在郑州过年。
    春节期间患者数量的减少,反而会更加凸显健康的重要,有时候还会彰显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独特优势。“有一年春节值班,一位昼夜高热的老年患者被家属送到了肺病科。”张明利回忆道。当时,患者病情危急,已经连续高热很长时间,虽然用了许多退热药物却无济于事。
    “我们应用清瘟败毒饮控制住了患者白天高热的症状;随后,用小柴胡汤和五苓散控制住了她白天低热的症状;最后,用三仁汤控制住了患者夜间高热的症状。”张明利说,那天值班后,接下来的春节几天假期,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为患者治疗疾病中,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当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了给留院患者营造新春佳节的氛围,张明利还和同事一起在科室病区的走廊里悬挂了红红的灯笼。“火红的灯笼象征着美好。就像古训‘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所说的那样,我们用美好的祝愿为患者祈福。”张明利说,今年除夕值完班,大年初一,他计划带着孩子到郑州郊区的人文景点转转,“平时忙于工作,也趁机多陪陪孩子。”

2月5日,河南省人民医院两名医务人员在医院书吧选购窗花。    史 尧/摄

   2月7日中午下班后,郑州市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刘鑫在电脑上为家人选购年货。刘鑫说:“我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史 尧/摄

   2月7日中午下班后,郑州市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刘鑫在电脑上为家人选购年货。刘鑫说:“我们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史 尧/摄

   2月6日,在河南省中医院自然堂,吕沛宛医生为一名患儿讲解绣品。为了迎接新春佳节,当天,河南省中医院在自然堂举办了精美的绣品展,吸引了众多患者及家属的目光。 史 尧/摄

   “宝宝最勇敢!”2月7日上午,郑州市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师王俊霞鼓励前来打预防针的儿童。“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所有人都能够平安过年。”王俊霞说。 史 尧/摄

   2月6日,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一起挂中国结和福字。该院骨科四区的医务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和患者家属一起剪窗花、贴福字、挂灯笼,装饰病房,共同迎接新春佳节。 王正勋 侯林峰  王  雪/摄

   2月7日中午,郑州市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苗亚洲一边吃饭,一边通过微信与家人视频。苗亚洲已经将近两年没有回老家山东了,今年春节依然无法离开郑州。 史 尧/摄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