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邪致喘的诊治思路 □王亚娇
喘证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其基本病机为气机不得下降而上迫,出现呼吸困难。《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提到喘,致喘的病机多种多样,而饮邪致喘在临床上也比较多见。《伤寒论》将饮邪致喘归纳为3种情况。 饮邪阻肺致喘 《伤寒论》记载:“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喘证可责之于上焦,“肺病者,喘息鼻张”“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在《黄帝内经》的原文中也提出肺为主病之脏。肺为娇脏,饮邪积聚于肺脏,阻滞气机,以致肺气肃降失职而喘,且饮邪为阴邪,性冷,形寒饮冷则伤肺,阴邪袭肺,寒性收引凝滞,可致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调。单纯的饮邪致喘表现为咳喘急促,不欲饮水或喜热饮,可伴随咯吐清稀痰涎,或口中唾液较多,脉弦滑,苔润,可浮有一层黏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文字说明。此处侧重于饮,指一定量水液停留于肺脏,饮邪为阴邪,多由阳气虚弱,气化无力所致,故以温药温补阳气助水运,化水饮,且喘为气机上迫之象,故治则宜温化水饮、平冲降逆。 《伤寒论》中有“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气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的文字记载(此处的寒气欲解为水饮已化之意)。小青龙汤为饮邪停滞于肺致喘,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桂枝可平冲降逆,麻黄可宣肺平喘,组合起来具有化饮、降逆之功效。 干姜,味辛,性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具有温中功效。其味辛发散,气温可温化水饮,可知干姜温肺散寒化饮,入肺经,则阴邪袭肺多用之。比如治疗虚寒肺痿的甘草干姜汤,用量多为3两(1两=50克)~4两。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可蠲饮除邪。对于细辛,《本草经集注》中有“谓其温中、利水道”的文字记载。细辛味辛入肺经,温能散寒、除饮邪,咳逆上气时可与干姜、五味子配伍,多用于饮邪较重而正气尚未亏虚时。与干姜、桂枝配伍时细辛用量较大,多为3两,此处不可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之说。半夏具有温燥之性,为燥湿化痰常用药,水饮严重时,与温肺化饮之药相配伍,化饮之力更明显。 麻黄味苦,性温,止咳逆上气,宣肺平喘、发越阳气。麻黄并非像干姜、细辛那样,可直接温化水饮,但对于肺气不降之喘,麻黄可以平喘以治其标,比如防己地黄汤方剂后面注明“喘者,加麻黄半两”。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这说明射干麻黄汤治疗饮邪所致哮喘疗效显著。射干主咳逆上气,可散结消滞。其组方与小青龙汤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射干麻黄汤重在宣肺,而小青龙汤可治疗外寒内饮,且临床患者呼吸声粗重,喉中痰鸣音显著时多用射干麻黄汤,可取得良效。射干麻黄汤中用生姜、用干姜,《本草疏证》记载:“曰寒者多用生姜,曰冷者多用干姜。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咳则必用干姜,竟不得用生姜,盖咳为肺腑病,肺主敛不主散也。”这说明此方可用干姜代生姜温肺化饮。 由这两种方剂可见,饮邪致喘则温化水饮,饮邪上冲则降逆平喘。方可用小青龙汤及射干麻黄汤。药可用干姜、半夏、细辛、麻黄、桂枝等可起到化饮、降逆、平喘的功效。 饮邪挟热致喘 饮邪为阴邪,但医者在临证时,患者病情存在多寒热错杂现象,比如饮邪挟热,或患者素为体阳盛体质,又有饮邪袭肺,或饮邪久蕴而化热。医者在临证时可兼见热象,比如舌红,脉浮或数,烦躁,治宜化饮清热。“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越婢加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肺胀即肺气胀满,多由风邪外袭,水饮内停,邪实气闭,肺失宣降所致,其临证表现为喘而烦躁。故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散饮,降逆平喘,兼以清热,方中麻黄可宣肺平喘,半夏、生姜可温肺化饮,石膏性凉可透散宣发郁热,大枣、生姜、炙甘草可安中和脾。 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寒饮挟热致喘,方由小青龙汤加石膏组成。石膏多用来宣散肺中郁热。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认为,“石膏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肌解表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 医者在临证时,时常会出现越婢加半夏汤郁热更为严重的现象,所以麻黄和石膏的用量均大于小青龙加石膏汤,其配伍也有所不同。麻黄、石膏两种药物相配可发散水邪,清泻郁热,但应注意两种药物的比例。 正虚饮停致喘 除寒热错杂外,病情复杂时常虚实夹杂。患者久病致虚,既有饮邪存在,又有正气虚衰。或素体虚弱,复生饮邪,如此视虚实程度确定治法,扶正不可助邪,驱邪不可伤正。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木防己汤与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便为饮邪致喘后期,虚实夹杂病情复杂的代表方。水饮停留心肺胃脘,饮邪上迫肺部,气机不利则气喘,此时饮邪不仅停留在肺脏,也多侵袭其他脏腑。《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的文字记载。但此脉应按之少力,已现虚象,如此用木防己行膈间水饮,泻经络之湿邪,逐脏腑之水气,以人参辅助正气,扶正祛邪同时施治。若仍未病愈,可知病重药轻,故加茯苓、芒硝加大祛饮消积之力以驱邪为主,而去石膏防其性凉再伤正气。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医者再根据病情遣方用药治之。 饮邪致喘临证变化多端,但治疗多以化饮为主,再根据病情加减用药。在临床上并非按照此3种表现情况传变,可能疾病初始便为饮邪挟热,或者疾病日久仍未耗伤正气。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饮邪致喘的治则治法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具体应用仍然需要医者权衡变通。 注:本文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