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结合”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 □崔应麟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奋战在中医药临床和管理一线的中医人,笔者认为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一个体系”“3个模式”,应做到6个结合。 中医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医药学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生长、发展起来。近代西风东渐,社会环境已然发生巨变。笔者认为,营造适宜中医生存发展的社会氛围、探索师承教育模式,应从娃娃抓起。 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结合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理论是中医之魂。真正的中医大家,一定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临证时有显著疗效。把完善的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有魂魄、生命力强大的中医学系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诊疗服务。 急症与慢性病诊疗的结合 当下,社会对中医的印象是“慢郎中”,认为中医主要是调理慢性疾病的。事实并非如此,中医在治疗急危重症以及瘟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几千年来,中医典籍记载了较大的瘟疫有500多次,中医在与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新中国成立后,在两次乙型脑炎流行、2003年的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都展现了过硬的疗效。但是,“慢郎中”的社会印象并不是没有现实依据的,中医药治疗急症的优势在目前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在建立中医“一个体系”“3个模式”时,要注重中医急症人才培养,强化救治急危重症的能力,让其在急症临床中千锤百炼。诊疗急症和慢性病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中医学体系,改变中医在公众中“慢郎中”印象,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 专科与全科的结合 近年来,中医医院的发展过多地强调了专科化。应当肯定,专科化推动了某些疾病的深入研究,取得了明显疗效;但是,不少医生专注于专科专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各脏腑之间功能的相互影响。这样的专科化不符合中医整体观念,限制了专科医生临床学术水平提高。专科与全科紧密结合,可以全面提升中医药人员临床水平和学术修养,提升认知事物的全面性。 中医各诊疗手段的结合 如今,中医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这在某一专业方向上可以更深入研究与探索,对于长期发展来说是有益的。但从临床实践来看,过细的专业划分割裂了讲究整体观念的中医理论,医生临证时无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理法方药、针灸推拿、导引按跷、丸散膏丹,这些都是中医的诊疗手段和工具,历代名家治病祛疾,根据病情、病势顺势宜药则药,宜针则针,能够屡获良效。因此,中医各专业之间的结合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将其紧密结合起来呢?院校教育强调专业,但在诊疗方式上失之于专,师承教育强调运用综合诊疗手段,但在理论知识方面上失之于博。那么,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可以优势互补。 中医和西医以及其他学科的结合 几千年来,历代医家不断吸收当时最新的学术成果,完善创新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西医在中国处于主流地位。这意味着它符合时代的发展,值得中医学习、借鉴、使用的地方很多。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其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中医药人应该胸怀博大,吸纳各学科优秀成果,构建生命力强大的中医学系统。 笔者认为,发展中医学最好的方式,是把各学科创新成果融入中医学术体系为我所用,比如胃镜可以看成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可以与中医深度融合。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一项“常见胃病中医证型与胃镜图像相关性比较研究”的科研项目。我们发现,如果胃镜下胃黏膜是红色的,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全面诊察,辨证属于胃热证;胃黏膜是苍白色的,辨证属于气虚证;胃内食物残渣较多的,辨证属于食积证;胃壁脉络清晰可见、看到的血管比正常人多、颜色发紫的,辨证属于血瘀证。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胃镜下的图像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辨证为相应的中医证型。中医和西医及其他学科的适时结合,目的是将各学科优秀成果融入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壮大中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