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婷 席 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思想需要不断洗礼,信念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愈发坚定……”在刘俊德40多页的学习笔记上,条理清晰地记录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摘要及感悟,刚劲有力的字迹,尽显严谨、执着的性格。 行医31年,党龄23年,刘俊德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到慈善惠民病区主任,他始终保持纯洁的党性,在专业素养、生活纪律、医德医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者信念,以质朴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人。 把平常的小事做到最好 平凡人,普通事,一旦以纯洁信仰、高尚追求为精神底色,便有了非凡的意义。刘俊德所在的慈善惠民病区,收治的患者以“三无”人员、低保户、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和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为主。在这里,这些特殊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可以吃饱穿暖;有的回归家庭,有了亲人陪伴;有的住进了福利院,有了栖身之所。而这些暖心的故事背后,离不开刘俊德和病区同事的默默付出。 很多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没有自知力,要么滴水不进,要么吃到撑也停不下来,一日三餐便成了头等大事。每天,医务人员像对待幼儿园的孩子一般精心呵护,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在保证他们吃饱、吃好的前提下不浪费食物。 42岁的刘女士患有精神分裂症,肠胃功能不好,一旦吃的食物不合适就会引起腹泻,刘俊德便特意嘱咐医院餐厅为刘女士做一些好消化的流质食物。除此之外,科室还从医院“爱心一元捐”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定期给刘女士买营养品。 封闭病区如同综合医院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需要强烈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这一点,体现在与患者相处的方方面面。 在门诊中,刘俊德每次接诊20个~30个患者,尤其针对首诊患者,他会从饮食、睡眠、心情、病史、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详细了解,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感受、体验。 两周前,34岁的李女士来到刘俊德的诊室,满面愁容,刚说几句话就委屈地哭了起来。刘俊德忙安慰并递上纸巾,李女士激动的情绪缓和了些。 原来李女士平时工作繁忙,结婚5年了也没要孩子,而婆婆抱孙心切,经常对她冷嘲热讽,久而久之,两人矛盾越积越深,李女士压力很大,心情变得郁闷、烦躁、容易发脾气,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常常说自己不想活了。 不否定、不评价、多安抚、常信任。这是刘俊德的问诊“法宝”,“当患者把你当成最值得依赖的人时,治疗依从性会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俊德说。 对专业始终保持热情 “重温党史践初心”,是由千千万万个周而复始的日常累积而成。面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病区主任,刘俊德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他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年轻的同事。刘俊德常说,干一行爱一行,要把专业做到极致,才能不负大好光阴。 20多岁的小伙子因幻觉、妄想、情绪亢奋、话多入住郑州市八院慈善惠民病区,此前在外院就诊,有的说是精神分裂症,有的说是双相情感障碍,有的说是躁狂发作,诊断不一,治疗效果也不明显,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病区组织了联合会诊。 观察小伙子的病情,刘俊德发现,小伙子的一系列症状不是持续不断的,而是与特定的生活事件有关。患者平时和同事关系紧张,每次发生矛盾后,他的情绪波动尤为明显,相比平时简直变了个人,语速飞快,滔滔不绝,感觉大脑高速运转停不下来。找到了关键证据,最终小伙子被确诊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应用情感稳定剂配合心理治疗一个半月后,患者好转出院。 锐利的眼光,精准的判断,来自对患者病情的全方位探究,从横向比较到纵向比较,刘俊德在反复研磨中做到对病情精准把控。 就拿每天的查房来说,新入院的重症患者是他关注的焦点。3天前,病区收治了一名年轻女患者,被家人强行送来后,一直强调自己没病拒绝治疗。查房时,刘俊德注意到,患者对人“自来熟”,表达欲极强,相比沉默不语型的患者,这类患者更容易暴露自己的内心,于是,刘俊德接着她的话“顺藤摸瓜”,聊了整整40分钟,患者道出了不为人知的心结,一次教科书般的问诊便顺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