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双擎引领 深化供给侧改革 方城县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振兴 本报记者 乔晓娜 通讯员 张军起
近年来,方城县委、县政府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主线,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双擎引领作用,不断深化中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方城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分别创成二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 健全顶层设计 夯实发展基础 方城县委、县政府把中医药事业放在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组织、政策、资金、管理“四位一体”,筑牢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基。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建设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迎接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验收领导小组等机构,做到了工作有人管、有人干。 在政策制定上,方城县出台了《“十三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仲景健康城建设重大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健全了县中医药事业发展顶层设计。 在资金投入上,方城县将中医药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县财政投入保持逐年增长态势,5年投入1.5亿元,用于支持中医药特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 在机构管理上,方城县卫生健康委加挂县中医药发展局牌子,明确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全县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责任明晰、制度规范的管理体系。 坚持龙头带动 拓展服务范围 方城县坚持“强龙头、重骨干、壮枢纽、固网底”思路,着力打造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县级综合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方城县以县中医院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打造中医药品牌;投资1亿元建设门诊医技综合楼,完善设备配置,设立“示范中药房”“治未病科”,开设17个病区、1000余张床位,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个、特色专科3个;积极与省市医院合作,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 方城县以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重点,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仲景苑”,实现县级医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新建3家一级民营中医院,增设中医床位118张;以16个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投入资金75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中医堂”,完成11家中医馆、1家省级示范中医馆、6个市级规范灸疗室等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投入资金729万元,建成“五室分开”“四统一”标准化村卫生室569家,8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创成市级示范村卫生室14个、县级示范村卫生室45个。 “十三五”期间,方城县中医门急诊量占比40.36%,中医门诊处方数占比42%,中医药治疗率达到55.5%,对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了10、11、20.5个百分点。 注重人才培养 建强中医队伍 近年来,方城县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中医药人员200余人,中医类执业医师达到719人,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64%;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医师占比20%以上,85%以上村卫生室有1名中医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 在人才培训上,方城县坚持轮流培训、以老带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机制,对全县乡、村两级中医人员分期培训,新进中医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医疗机构继续教育覆盖率达到100%;成立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联系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带教及经验成果整理。截至2020年,方城县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1人,省“十佳全科中医师”1人,市中医“十大名师”1人、名中医8人,县级名中医10人。 加强宣传引导 提升中医药影响力 方城县以《中医药法》宣传月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学习贯彻《中医药法》,组织医务人员在城区集中开展义诊、咨询、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富有中医药特色的义诊服务;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科普文化进基层”等活动,组织专业队伍走进农村、机关、社区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中医非药物疗法体验活动;在县电视台开设《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讲堂》栏目,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近年来,方城县共开展义诊活动40余场次,义诊群众1万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6万余元,发放宣传资料40余万份,被确定为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2家,大幅提高了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度,形成了“弘扬国粹、振兴中医”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