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组织纤维化的中医辨治思路 □尹国有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受损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时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中医治疗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优势,找准中医辨治肝硬化的思路,是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中医辨治肝硬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辨明病因和属性 根据病情定治则 肝硬化是多种原因引发的肝细胞受损及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在疾病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病因不同其中医发病机制和证候类型特点也不一样,治疗效果和预后也有差异。因此,辨明病因和属性,根据病情制定治则,乃治疗肝硬化的基本思路。 就临床所见,肝硬化,尤其是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湿热蕴毒贯穿始终,血吸虫性肝硬化以气虚湿盛为主要发病机制,酒精性肝硬化以酒毒夹湿为特点,胆汁性肝硬化则以浊邪瘀滞为首要病机。辨明肝硬化的病因和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即使无明显的相关证候亦需要兼顾其病因,比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无明显的湿热证候,亦需要把清热利湿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治疗才具有针对性,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掌握标本和虚实 分清缓急巧用药 肝硬化多由慢性肝炎逐渐演变而成,在此过程中,正邪消长,阴阳胜复,因此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正邪轻重、病机深浅并不一致。其发病多从肝失疏泄开始,继而气滞血瘀,逐渐肝、脾、肾俱损,水湿凝聚,造成腹水,其病关系到肝、脾、肾三脏失调,气、血、水三邪凝结,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本虚在气血阴精亏损,标实为水裹气结血瘀。在整个病程中,正虚与邪实相兼,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标与本此起彼伏,反映出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征,所以治疗肝硬化要权衡标本,把握虚实,分清缓急,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恰当选方,巧妙用药。 肝硬化的不同病期,其治疗有所侧重。早期正气较盛,邪气尚浅,肝郁络阻,以疏肝通络为要;肝病累及脾,以补脾健运为主;由于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存在,还应辨其血瘀的轻重,注意气滞、湿阻及湿热的偏重,采取相应的治法。病至中期,邪气渐深,耗伤正气,气血同病,正邪交争,治疗宜化瘀与扶正并用,当腹水渐起时,着力消水为急,正气亏损,脾虚失运,所以在化瘀治气治水的同时,还应注意健脾化湿,标本兼顾。病至晚期,正气虚衰,气血肝肾大亏,邪瘀血分,血瘀气滞,水湿停滞,治疗应以扶正、补虚为主,调补脾肾或补养肝肾以期治本,辅以化瘀、行气、利水以治其标。 化瘀通络贯始终 补益后天不能忘 现代医学认为,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变化,其有肝窦纤维化及汇管区纤维化两种形式,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可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影响肝窦的通透性及肝内微循环,肝内细胞外基质增生及其纤维化形成有着“血瘀内停”的病理表现,纤维化贯穿于肝硬化整个病变始终。按照中医理论,肝藏血,主疏泄,邪气郁肝,易致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又进一步导致气滞,而瘀阻肝络,肝郁失疏,气机不通,又可致水湿内停。肝硬化的标实主要表现为血瘀络阻、气滞水停,其中以血瘀络阻为要,存在于肝硬化发病的始终,所以长期正确应用化瘀通络之法,将其贯穿始终,是治疗肝硬化应当遵循的原则。 中医理论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硬化患者时常正气大伤,气血亏虚,脾胃衰败,在治疗中注意补益后天脾胃,使气血有源,正气渐充,有助于扶正祛邪。由于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退,时常出现胃纳不佳、食后脘胀、大便稀溏、四肢无力等症状,治疗中要克服见肝治肝、不顾及脾胃之治法,注意补益后天脾胃和改善运化功能,补益脾胃正气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而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可选陈皮、麦芽、建曲、鸡内金、山楂、砂仁等,合理配伍,灵活应用,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效果好 自我调养不可少 肝硬化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属于难治之病,对于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失代偿早期肝硬化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单纯应用中药进行治疗,并注意饮食起居调养。对于病情较重的失代偿期中期、晚期肝硬化患者,单纯中医或西医的方法均难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一般诊疗思路,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进行综合救治。 自我调养是肝硬化患者得以顺利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配合自我调养。同时,患者要树立康复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劳累等。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