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气学理论在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
肝组织纤维化的中医辨治思路
浅议中医药文化与大众健康
巩义市人民医院
1
11 1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议中医药文化与大众健康
 

浅议中医药文化与大众健康
□孙 洋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都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受《周易》“变易”和象数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的文字记载,即提出“治未病”并建立了动态观和脏象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影响下,中医药形成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中医学不仅吸纳了阴阳五行,还将其融入医学后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健康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结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对维护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医家经典巨著丰富,中医药发展基础雄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弘扬中医药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药精粹,使其更好地造福大众健康,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弘扬中医药文化,首先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大众促进健康的行动自觉。
    弘扬中医药文化,应对中医药学遗产寻本求源,进一步发展它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向博大精深的更高层次发展,将中医药文化向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行各业辐射,还可以由此作为一个窗口来探索研究,从而为大众健康服务,结出丰硕之果。
    弘扬中医药文化,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应当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鼓励中医医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组织开展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举办新闻宣传、科普人才、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专项培训班,提升中医管理队伍素质;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活动,组建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团,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人才和新闻宣传骨干培训,出台关于基础设施、等级评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科建设、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开通中医科官方微信公众号,弘扬行业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弘扬中医药文化,应从儿童抓起,从小就熟读中医经典书籍。历史上中医世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习中医理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等课程,推动中医药文化以多种形式走进校园,在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中医药文化选修课,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学段课时计划,开发中医药文化课程。指导建立一批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开展中医讲堂、参观考察、实践体验、游戏互动等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搭建中医药文化传播校园平台,以中医药文化长廊、药物种植角、文化墙、视听阅览区等立体方式,在中小学校建设中医药文化角。
    弘扬中医药文化,应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加强中医药传播能力建设,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增进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近两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社会也更加关注、重视中医药,我们理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让中医药更好地造福大众健康。
 (作者供职于方城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