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吕伟华 张晓伟 谢宗阳
“伸直手臂,伸伸舌头……”“比昨天强多了,现在手臂基本可以伸直了。” 5月22日,在尉氏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滕军放等专家与当地医生一道查房问诊,并一再提醒,“这些细节很关键,收集临床资料是获得临床诊断的关键阶段,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当天,河南省医学会名医名家“走基层·送健康”系列公益活动暨基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神经病学分会走进尉氏县。来自该分会的十几位专家在当地开展学术讲座、教学查房、义诊咨询、适宜技术推广等。 “大家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预防这几个方面谈谈对这一病例的看法。”教学查房结束后,专家们在医生办公室查看片子并进行分析。 滕军放在辨别责任病灶时说:“看片子后,虽然影像学上没有显示责任病灶,但是我们临床上诊断的原则是以体征为第一手资料,影像学的资料为参考,即使没有影像学的病灶,我们根据客观的体征表现仍然可以判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一个缺血病灶。” “在临床诊断资料采集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出发,不能主观臆断,尽可能保障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在义诊现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朱红灿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朱红灿说,在基层医院,一些基础的检查还不具备,并不是什么贵重的检查,比如神经功能评分检查——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只需要人工做一个评分,就像小学生答卷一样,评定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此外,专家们围绕“大面积脑梗死规范化诊治”“头晕眩晕问诊及旁床查体”“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概述”等开展学术讲座,吸引了当地众多医务人员。 “大面积脑梗死、眩晕两种疾病是基层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基层医生对这两种病认识不足,鉴别诊断及治疗不规范,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滕军放说,此次适宜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使更多患者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