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毅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较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慢性刺激有关。
病 因
身体因素:要考虑到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有医者认为由于泪膜异常,泪液分泌不足而引起角膜、结膜局部干燥引起局部组织增生。国外有关专家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免疫学有关,其抗原物质可能为花粉或含有抗原物质的粉尘颗粒,用免疫荧光法发现翼状胬肉组织内存在IgE(免疫球蛋白E)、IgG(免疫球蛋白G),而IgE的存在可能与I型过敏反应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弹力纤维变性所致。组织学检查在翼状胬肉基质中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曾有医者提到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强,当受到外界某种刺激时,其结缔组织可过度增殖而致该病;国外相关专家提出该病是结膜血管和角膜等联合处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该处炎症发展过程可导致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混合物,内含有一种致翼状胬肉血管发生因子,具有促使结膜血管向角膜上爬行的能力。 环境因素: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刺激,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在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是翼状胬肉形成的一系列过程。
临床表现
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单侧胬肉多见于鼻侧,双侧者则分别在角膜的鼻部两侧。初期时角膜缘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为三角形血管性组织。它可分为头部、颈部、体部,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胬肉按其病变进行情况可分为进行期或静止期。进行期胬肉的头部隆起,附近的角膜混浊,在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有细胞浸润。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静止期的胬肉头部平坦,角膜浸润吸收,体部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表面光滑,病变静止。
检 查
1.真性胬肉不能通过探针。 2.p53蛋白:可以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状况。有学者发现翼状胬肉上皮细胞异常表达p53蛋白,部分患者p53蛋白功能失活,提示翼状胬肉可能为一种增生性疾病。 3.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在球结膜和角巩膜缘上皮下呈现出不同厚度的区域,其间有不定型的、嗜酸性、透明的或颗粒状物质积蓄,类似变性的胶原,夹杂有圈状或破碎的纤维,像一种异常的弹性组织。基质的纤维细胞数量往往增多,似乎是损伤引起的反应。另外,特别在陈旧性病变中可见到有蛋白质样物质、酸性黏多糖和钙化结石的少量聚集。其上面的上皮可以正常、萎缩或增生。
诊 断
一般并不困难,但要与假性翼状胬肉以及睑裂斑相鉴别。 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 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一条结膜桥带。 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角膜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角膜溃疡、灼伤或化学腐蚀伤后。 由于结膜只在头部与角膜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像真性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黏着。 睑裂斑是一种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状隆起斑,经过一定时间可逐渐扩大,不侵入角膜,仅略影响美观,故通常无须治疗。
治 疗
尽量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抗生素:用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在充血较重时可加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为减少外界刺激可佩戴变色眼镜。 其他: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须治疗。如翼状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进行手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可应用2000单位~3000单位/毫升的博来霉素液0.3毫升在表面麻醉下注射于翼状胬肉的颈部及体部,每周1次,3次~6次为1个疗程。为减轻局部反应,可在对侧球结膜下注射0.3毫升泼尼松龙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 冷冻治疗:用40摄氏度的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及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之萎缩。用于较小和较薄的翼状胬肉。 手术治疗: 适应证:翼状胬肉为进行性、肥厚且充血;翼状胬肉已侵近瞳孔区并影响视力。 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要求应该达到3个主要目的:1.应安全地将胬肉切除干净。2.达到良好的光学效果。3.避免复发。因此,在选择手术方法时要特别慎重。 手术方法:1.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适用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且为进行性翼状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的,或对白内障手术、角膜移植手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的,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的。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容易复发。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适用于翼状胬肉较大且较充血肥厚、生长较快的,或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的。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要预防正反面颠倒,但手术后疗效好,复发率相对较低。3.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适用于翼状胬肉较肥厚充血、增长较快者。由于结膜富有弹性和较好的依从性,可将邻近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分离,进行适当松解剪开后进行移位移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此法不会出现结膜瓣被反转,且血液供应好,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缺点是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故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伤口裂开。 〔作者供职于新郑华信民生医院(原新郑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