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 □李伯群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这些疾病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治疗,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治病防病方法。《黄帝内经》提出了“春夏养阳”和“治未病”的概念,这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夏季应该预防保健、补充阳气。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历代中医专家们进行了很多医疗实践,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比如大家熟知的孙思邈、李时珍都有应用药物进行夏季保健的记载。 冬病夏治现在已经发展成中医“治未病”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是预防保健的一把利器。很多医院开展了多种以穴位、经络为靶点的夏季保健、预防、治疗方法。冬病夏治因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皆宜等优点,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根据“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夏季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人体阳气随着宇宙阳气攀升,也到了最旺盛的时机,此时人体的腠理疏松,经络开放,血脉通畅,易于吸收。根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原则,借助艾灸、天灸等保健方法,借助经络腧穴作用,能大幅度提升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另外,选用开窍、祛湿的药物贴敷,很容易从经络进入脏腑,引导体内的寒湿、痰湿,通过流汗、呼吸或排泄散发掉,扶正培本,使由寒湿、痰湿引发的疾病在入冬后减少发作,甚至不再发病。 冬病患者体质偏于虚寒,到了夏季,外面暑热骄阳,体内也是阳气升散,那些“积寒”会趋向于后背或关节部位。夏治可以疏通经络、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振奋阳气、祛除寒邪、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冬季易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减轻或消失,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三伏贴是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对一些容易在冬季发作的体质虚寒性的疾病进行药物调节,可以起到治疗及预防作用。 三伏贴又称三伏天灸,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每年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将中药敷贴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进行三伏贴时多选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麝香、细辛等,可防治多个系统的疾病。 适宜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 消化系统疾病:中焦虚寒、虚寒性胃病、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等。 妇科疾病:产后腰痛、怕风、怕凉、头痛,痛经,慢性盆腔炎,下焦虚寒,宫寒,有瘀血块,带下量多等。 骨关节病:慢性颈肩腰腿痛引起的肌肉劳损、关节疼痛麻木,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酸沉、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软组织肌肉损伤、创伤及骨折等引起的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引起的多关节僵硬、疼痛、发凉等。 体质虚弱:面色晦暗、体弱怕冷、手足发凉、失眠多梦、偏食、经常感冒等。 改善面部皮肤:肤色晦暗、黄气、色斑、黄褐斑、痤疮等。 注意事项 1.三伏贴贴敷对象为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穴、三阴交穴等,应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严重的心、肺、脑疾病患者,艾滋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支气管扩张患者,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慎用。舌红少苔或无苔,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耳鸣者,或平时手足心发热者,多属阴虚阳旺之体,不适宜此法。 2.三伏贴贴敷期间,忌烟、酒,不宜吃生冷、油腻、辛辣、海鲜等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3.三伏贴贴敷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沉着,用湿毛巾擦拭即可。皮肤出现局部微红、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疱等反应,要及时就医。 4.三伏贴贴敷时间每次4小时~6小时,贴敷过程中未达到贴敷时间即出现皮肤瘙痒、疼痛、灼热症状,应立即去除贴敷膏药,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5.冬病夏治要遵医嘱治疗3次~7次,每10天治疗1次,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若病情重、病程长者可每年治疗,连续治疗2个~3个疗程,也就是连续治疗3年。 6.皮肤有破损、对贴敷过敏者,发热、肺部感染、结核病患者,孕妇等不宜进行贴敷。 7.夏季天气炎热,衣着宜宽松,避免过多出汗;三伏贴贴敷后宜清淡饮食,当天禁洗浴。 贴敷时间 伏前加强贴:7月4日~10日 头伏贴:7月11日~20日 中伏贴:7月21~8月9日 末伏贴:8月10~8月19日 末伏加强贴:8月20日~29日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