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有感 □秦少波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的作者是陈寿,通过大量的病例说明华佗的高超医术。 县吏尹世,苦四肢烦,口中干,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华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死。”华佗曰:“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单从这些症状,无从知道尹世患的是什么疾病,至于热食是什么饭,也无从知道,身为县吏,估计每天不至于吃冷饭。为什么吃了热食又不出汗,立刻死了呢?如不去吃热食,尹世的病是否继续迁延呢?陈寿毕竟是史学家和文学家,可能是没有医学知识,病历记载的不够详细吧。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里还有好几个病例,都是准确判断死亡的,读到这里,真是佩服。 还有一则病例,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华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华佗言。督邮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是皇上的心腹,考察地方官员政绩时吃拿卡要,一趟下来就有数不清的进贡。这个督邮也是自控能力差,不遵医嘱,病刚好,就和老婆同房,结果毙命了。 中医很重视养身,年少之人戒之在色,身体有恙时更不可行房劳之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认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是导致“年半百而衰”的原因。咸丰皇帝和洪秀全就是例证。 咸丰皇帝英年早逝,除了晚清内忧外患,就是吸食“福寿膏”和贪恋美色所致。30岁的年龄,本是风华正茂,精力旺盛之时,可咸丰皇帝瘦得皮包骨头,稍微活动就心慌汗出,处理国事力不从心。逃亡热河避难途中,他仍然临幸宫女。因满汉不通婚,他悄悄豢养汉族女子,在夜里放荡不羁,不遵医嘱,不听太医的劝告,以致31岁就死了。其实有很多帝王都是这样,像天王洪秀全,雄兵百万,攻城占地,精力何等旺盛。占领南京后他就颓废了,因妃子众多,记不住名字,便发明了数字编号,沉迷酒色,40岁出头时已老态龙钟,走路需要人扶着。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早于欧洲1600多年,麻醉后能做普外、骨伤、开颅手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故有外科鼻祖之称。关羽在败走麦城前,左臂中了毒箭,疼痛难忍,恶臭难闻,性命危在旦夕。华佗闻讯后,赶来给关羽治伤,关羽伤好后重金酬谢,华佗却分文不收,这便是“刮骨疗毒”的出处。 历史上的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在杀害华佗这件事上,是犯了严重错误的。华佗的著作《青囊书》也被狱卒烧了。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内科发展迅速,外科发展迟滞,只到清朝的《医林改错》,才稍有起色。曹操在晚年当着众谋士的面,时常表示自己的悔意。 作为医者,都希望像华佗那样起死回生。其实,是华佗放弃了高官厚禄,辞去了御医,回到民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如此高的声誉。现在的医生也是这样,只有心里装着患者,放下功利心,才会受到患者的认可。 (作者供职于林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