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整理名老中医诊疗经验 □毛峥嵘
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步骤,是名老中医工作室传承工作的主要环节。然而,整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却贯穿传承工作的始终。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如果忽略了整理工作,名老中医的经验就会囿于一室,不被人传承和学习,就会出现中医学术断代的局面。 那么,怎样整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仅供同道借鉴与探讨。
夯实基础 不离基线
作为一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者,必须夯实中医基础理论,信仰中医科学,有“程门立雪”之志,尊崇经典,尊敬老师,尊重同道。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传承者能够运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对常用方药比校娴熟,对各家学说有所了解,决心终生为中医药事业奋斗。同时,传承者要做到时间保证,精力保证,按照老师要求努力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这就是继承者的基线。 传承者如存沽名钓誉之心,装点门面之意,或者完全用西医的分析观点去学习,去整理;或者仅索取几首方药,那就是离开了基线,只能学到“流”,而不能学到“源”,也就是舍本求末。
手脑并用 收集资料
整理老中医的经验必须重视资料的收集。资料是基础,正如建筑房屋一样,砖、瓦、水泥、木材、沙土、钢筋等,是建筑房屋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些材料,才有可能去设计房屋的式样。比如撰写名老中医经验的文章,编写书籍,对老师的经验不了解,不掌握,你怎能总结老师的经验呢?这可以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就是“手里有素材,总站心不慌”。 对老中医的经验整理,要通过侍诊体验老中医在把脉看病时的诊治经验,用耳听,用目看,用手记,用心悟,还要用口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至今这句俗语还是做学问的必由之路。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第一手资料,要仔细看,认真听,详细记,切勿脱离侍诊,如果只是照别人的记录抄一抄,这样的资料,没有感性认识,会“缺胳膊少腿”,就上升不到理论水平。 在收集老中医的资料时,除名老中医已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外,最重要的还是临床资料,一是病例;二是医话。病例是第一手资料,谁收集的病例多,谁就能得到的经验最多。量变会引起质变,资料少,仅涉及皮毛;资料多,就可触及血脉,学到真经。
分类整理 写出心得
收集到名老中医的资料,是否学到了真经,还要看你整理的能力。一般临床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有以下几类:一是辨证论治的典型病例;二是遣方用药的心得;三是医话。 首先,说辨证论治的典型案例,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整理,从疾病学整理,比如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的经验总结、治疗咳嗽八法、诊治高血压病的经验探讨,或者是疑难杂病的总结、治疗疑难杂病三则,也可以是一个典型案例,只要能拓宽思路,就会使读者有所启迪。 其次,是遣方用药的总结,比如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胃炎的临床体会、桂枝汤应用规范、应用大黄附子汤的体验,还可以直接论述老师遣方用药的心得,比如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运用三合汤的经验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虫类药规范等。 最后,是名老中医医话,医话内容比较宽泛,它包括老一辈人读书的体会、治学回忆录、诊治教训、医德点教,这些内容很少是大篇地讲述,而是一句话,一个例子,多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授。这就要求传承者用心听、用心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探求本源 继承衣钵
整理名老中医的资料非常重要。年轻人跟师不是仅仅抄抄方,记记笔记,更重要的是在跟师过程中学习老师的学术特点。老一辈中医专家都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可以说是“流派纷呈,各显风采”。有一段话借来供大家参考,“以四大家而论,如张子和主治吐,然读子和书,而不读河间书,则治火不明;读河间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不独此也,读四子书,而不读立斋书,则不明真阴真阳之理;不读鼓峰书,则不知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不读又可书,则不知瘟疫、伤寒之异,小儿惊风之非。”(出自清代医家程芝田的《医法心传》),这里既讲多读书,又讲要各具特点。具体到每一位跟师者,就要明确老师的学术特点。例如国医大师路志正治疗冠心病,是从脾胃立论,你就要对脾胃学说有所了解;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脑血管疾病,是从瘀血立论,你必须谙熟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几十首活血化瘀方制及其立论依据;国医大师严德馨的学术思想以“气血”立论,并提出“衡法”为其治疗大法,你就要对《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有一定的理解等。有的老师案头上放着《医方集解》,有的是《临证指南医案》《陈修园医学全书》,或者是《医宗金鉴》《本草纲目》,有的则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这些颇具学术特点的典籍多是老师学术思想的来源,跟师者必须下功夫去学习。如果跟师数年,还说不清老师学术思想的渊薮,那只是学了枝叶,没有学到根本。 传承者在整理名老中医经验时,要多与老师沟通,多与同道沟通,在立足本职工作与学习的同时,放宽眼界,向更多的老前辈学习。只有这样,中医药事业在传承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壮大。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文由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毛德西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