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对应 四证四方 □庞国明
结合多年临证经验,笔者根据方证对应思想,分别应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薯预丸治疗消渴病痹证,并对应用体会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现分别叙述如下,愿与同道分享。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书中有“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的文字记载。该条文意指血痹由营卫气血不足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要特征。依据以往诊疗经验,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方中黄芪可益气血、充肌肤,为君药,桂枝解肌通阳,芍药行血宣痹,二者一阴一阳,一动一静,起到调和阴阳,通经络、除血痹的作用,共为臣药。佐以生姜辛温,疏散风邪;大枣甘温,养血益气。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益气通阳、和营行痹之功效,与消渴病痹证麻木之气血不足、瘀滞四末、经脉失养的主要病机方证相应,是良方。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有效治疗消渴病痹证,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缓解中医临床证候,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根据方证对应思想,笔者认为,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以“麻木”为主要症状的消渴病痹证,可取得满意效果。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书中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该方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主要用于治疗手足厥寒,肢体痹痛等证候。方中当归可养血和血,桂枝能温通经脉,同为君药。细辛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可养血和营,协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可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之功效与消渴病痹证肢凉之阳虚寒凝的主要病机方证对应。《注解伤寒论》中有“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虚,脉行不利。予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的文字说明。临床研究显示,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血虚寒凝证,效果显著。笔者运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以“发凉”为主要症状的消渴病痹证,疗效确切。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书中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跳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笔者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中以麻黄发汗解肌:附子温里以补真阳;又以细辛协助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微发汗,无损于阳气,故该方被称为“温经散寒之神剂”。根据有关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麻黄细辛附子汤醇沉液和水煎液均对热致痛小鼠,可明显延长痛阈时间,对化学刺激所致的疼痛,有明显拮抗作用。临床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痹证32例,总有效率达96.87%,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病痛。笔者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治疗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消渴病痹证疗效确切,需重用附子10克~60克,重用细辛6克~12克方能奏效。 薯预丸证 薯预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书中有“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预丸主之”的文字说明。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故用本方补脾生肌,长肉治痿,善于重用山药30克~60克以健脾生肌,用大枣、甘草、地黄,当归、六神曲、人参、阿胶、白术、白芍、麦门冬、茯苓、干姜可益气健脾,滋阴养血;用柴胡、桂枝、桔梗、防风等,可疏风、解表、祛邪,全方以补益为主,兼能祛邪。薯预丸之补益气血与消渴病痹证肌肉萎缩之气,血亏虚方证对应。该方能有效治疗以肢体痿软为主要症状的消渴病痹证。笔者运用薯预丸化裁治疗以痿软为主要症状的消渴病痹证,疗效确切,需要长期坚持用药,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作者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中医科普巡讲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