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得焕:青春的底色是奋斗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席 娜
“医生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回顾这4年来的时光,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主治医师贾得焕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成长。 从封闭女病区到儿童青少年病区,再到如今的心身科,贾得焕接触患者的疾病不同、个性迥异。如何与不同的患者融洽相处,着实需要点儿真本事。“给未成年人看病,关键在于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而对待老年群体,要用关爱之心照顾他们。”贾得焕说。 用耐心和善意打动患者 沟通是精神科重要的问诊方法之一。然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总有一部分患者不愿意敞开心扉,让诊疗变得棘手。在贾得焕看来,对待这样的患者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相信持续不断的耐心和善意,一定能打动他们。 20多岁的小伙子明辉(化名)患抑郁症,并伴有身体乏力、酸痛等躯体症状,到郑州市八院心身科就诊,贾得焕接诊后建议明辉住院治疗。住院后,每次查房,明辉时常对医生的询问爱搭不理,或者一边打游戏,一边简单应付几句。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随后,贾得焕又调整了几次用药方案,明辉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贾得焕几次尝试与明辉谈心,可是明辉总是表现出拒绝的样子,执意认为吃药就能治好病,不愿意沟通。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贾得焕向上级医师寻求帮助,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对明辉进行了会诊。也许是科室专家的热情、爱心打动了明辉,他终于愿意尝试着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故事。 原来,明辉从小跟着母亲长大,父亲经常出差,父子俩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父母都是不爱用语言表达的人,这样的家庭环境,使明辉也形成了内向性格。此前,他一直认为父母对自己很好,妈妈是一个全职主妇,对自己照顾得无微不至,父亲虽然不经常陪伴,但是为了这个家庭奔波,自己没有理由责怪父亲。 明辉内心真的这样认为吗?事实并非如此,贾得焕从他抽烟、酗酒、自残、自杀等行为中看出了端倪。经过几次心理治疗,明辉积压多年的委屈终于得以宣泄,他的病情慢慢有了好转,从整天不理人到主动向贾得焕打招呼,还经常积极说出自己的问题。待病情有了好转,明辉就出院了。 压力之下 她选择迎难而上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自去年7月开始,心身科多了一项职能——承担发热门诊的工作。前来就诊的患者必须先到心身科观察,经过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后,方可到门诊就诊、办理住院手续等。 “相比平时,现在的工作量增加了几倍,收治的患者情况复杂,而且工作时间不确定性大,风险也更高。风险高的工作非常考验医生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贾得焕说。 2021年除夕23时左右,贾得焕在值夜班,一名患者被家人送到发热门诊,当时患者的脾气很大,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刚做完核酸检测,患者突然出现肢体抽搐、胸闷、憋喘及浑身肌张力高等症状。为了进一步排除躯体疾病,贾得焕立即联系急诊科前来协助。 其间,患者家属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不满情绪,不配合救治,贾得焕一边给予患者对症处理,一边向患者家属耐心解释。急诊团队排除躯体疾病后,患者家属提出转到综合医院治疗,但又担心转院途中出现意外,要求医生陪同转院。贾得焕赶紧安排好病房事务,当晚陪同患者及家属安全转院。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郑州市调配各医院医务力量支援全市核酸检测,郑州市八院也名列其中。考虑到同事大多家里孩子小,老人年龄大需要照顾,还没成家的贾得焕总是抢着报名,把重担和风险留给自己。 在没有电梯、灯光昏暗的老旧小区,贾得焕摸黑爬楼梯,一层层敲门,“消毒区-采集-消毒”的动作重复了千万遍。在寒冬腊月,在三伏天里,贾得焕的身影遍布郑州市的大街小巷,从没喊过苦和累。从2021年8月至今,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次核酸采集任务。谈及未来,贾得焕说:“今后,我趁年轻,打算勤学习、多奋斗。只有这样,以后才能不后悔。自我提升的路还很长,我将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姿态,向前奔跑。
人物简介 贾得焕,住院医师,熟练掌握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强迫症、儿童情绪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