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中医逢盛世 杏林春满园
桑 叶
源于《黄帝内经》的秋季养生智慧
读《红楼梦》 谈茄子之妙用
1
11 1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源于《黄帝内经》的秋季养生智慧
 


□张 恒  文/图

   养生,即调养生息、保养生命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依据,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保持协调统一的重要性。意思就是说,万物的生长都要顺应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所以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在春季、夏季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季、冬季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只有顺从天地造化,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黄帝内经》中的秋季养生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工作、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早起意在顺应阴精收敛,阳气舒长。秋分过后,凉意渐浓,天气较为寒冷,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和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早晚温差较大,故衣着应当随天气变化增减,不宜骤减骤增。
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饮食要“食饮有节、谨和五味”,食物要合理搭配,“谷肉果菜五味调和,无令有偏,使气味匀平和谐”,满足人体精气化生的需要。《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提出饮食要调适寒温,切勿过寒过热,做到“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按照人体的生理规律及四季气候的特点,应选择适宜的食物并按时进食。总之,要以“食饮有节、谨和五味”为原则。
    秋季天气干燥,常有凉燥之感,人们喜食辛温之物,但辛温太过,则易伤肺致咳,肺与大肠相表里,也容易伤及大肠而出现大便干燥难排的现象,因此在秋季切忌过食动火之物,比如辣椒、洋葱、大蒜等;宜食润燥生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品,比如百合、蜂蜜、芝麻、核桃、雪梨、银耳等。另外,老年人还可以晨起后食粥以养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红枣糯米粥、黑芝麻粥等,均是秋季宜食的佳品。
适度运动
    《黄帝内经》在运动方面强调“不妄作劳”,无论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均要适度,不要超过身体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大家可以经常做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这样既不会因为出汗过多耗伤津液,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诸如登高远眺、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打太极拳等。
 中药调养
    秋季中药调养重在解决秋燥导致的一系列现象或疾病。因此,中药调养的总原则应以“清润”为主。秋季阳气渐衰,秋燥易伤津耗。肺为娇脏,与秋令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或复发或逐渐加重。因此,秋令宜选用具有滋阴润肺濡肠的药物进行调治,比如百合、枇杷、蜂蜜、沙参、麦冬、甘草等。
    中医认为,肺五行属金。秋季在调理肺脏功能的同时要兼顾脾肾。脾肾的功能正常是肺脏能卫外固表、主肃降宣发的保证。健脾益肺的中药有黄芪、党参、人参、白术、莲子、大枣等;补肾纳气、敛肺平喘的中药有核桃、白果等。在秋季还可用一些中药进行配伍做成调养方、药膳食用。
情志调节
    秋季万物开始收敛,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容易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因此,秋季要注重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可以经常与家人、朋友谈心,或到公园散步,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而避免秋季肃杀之气,以顺应秋收之气。
谨防秋燥
    秋季天气干燥,空气中湿度较小,人体此时皮肤水分蒸发得快,易造成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非常重要的。屋内应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还要注意适当补充身体的水分,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体内气血津液耗损。
常见病秋季如何养生
    心血管疾病。秋季应注意严防感冒、控制血压、保持情绪稳定、低盐饮食等几个方面。感冒发热及各种病毒感染都会增加心脏负担,所以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秋季气温时凉时热、变化无常,易导致血压升高,应保持乐观情绪,防止过度兴奋和疲劳,避免酗酒,保持血压水平在正常范围;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增加,因此要避免情绪激动;吃盐过多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就会增加,所以盐分摄入要适量;适量的运动可增强心脏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疾病。秋季血压高主要是因为秋季昼夜温差大,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同时,天气干燥,人体消耗的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血液黏稠度高,血流减慢,最后血容量不足会导致缺血性卒中。因此,高血压病患者要做好秋季降压防备。
    首先,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生气、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长时间存在,会导致血压波动;其次,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办公室久坐,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人的基础代谢速率变慢,运动是改善血液循环的有效措施,在运动的帮助下,通常可以疏通血管、扩张血管,有利于血脂、血压稳定;再次,充足的睡眠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方式,人在睡觉的过程中,体位的变化通常会使血压降低一些;最后,食用盐和脂肪过多的食物会造成血压升高,所以要想远离高血压病就要养成低盐、低脂肪的饮食习惯。
    糖尿病。天气变冷后,人们摄入的热量增加,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寒意刺激交感神经使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可能会造成血糖的波动。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监测餐后血糖。秋季宜选择含水分较多及生津润燥、清热通便、滋肾润肺的蔬菜,例如苦瓜、黄瓜、莴笋、菠菜、蘑菇、西红柿等。尽量采用清蒸、清煮、清炖等烹调方式。
    秋季皮肤容易干燥脱皮,如果对足部护理不当,会让微小的创口迅速发展成糖尿病足。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用温水泡脚,水温不要超过40摄氏度,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5分钟~10分钟之间,泡完后轻轻擦干,保持皮肤干爽,还可涂抹保湿乳液防止皮肤干燥、皲裂。秋季早晚温差大,容易诱发感冒等疾病,免疫力本来就不高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被感染,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特别要注意保暖,讲究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如果发现感染,要马上到医院就诊,不要擅自用药。
    总之,人们应遵循天地阴阳及自然变化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注意精神调养,劳逸结合。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作者为河南省职工医院中医科主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