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第二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关注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 正确呵护是关键
居家消毒小指南
脑血管搭桥术解决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中国人寿:情牵南粤“绿丝带” 乡村振兴谱新篇
1
11 1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关注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徐 东

   “只有刀片划破胳膊带来的疼痛,才能让我心里的痛苦得到一些释放,我才能坚持活下去。”看门诊时,16岁的小涵低着头说,声音很小,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敲打着我。她的父母听到这些话后很诧异,原来孩子这样做不是为了“自杀”,而是为了“求生”。小涵母亲流着眼泪说:“我一直就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怕她磕着碰着,可她怎么能残害自己的身体呢?”
    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简称自伤行为。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中国的初中生、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为27%,成年后发生率逐渐下降。自伤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切割、烧灼、掐、抓自己的身体,吞咽危险物品等。
    青少年自伤行为应被科学认知,理性面对。首先,青少年自伤行为最常见的动机是调节痛苦情绪,缓解和摆脱不良的情绪,比如抑郁、焦虑、愤怒、内疚、自卑、无助、绝望等。其次,青少年也会通过自伤行为让大家注意自己,引起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由于年龄较小,有时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容易被忽略。青少年认为当把问题严重程度升级到伤害自己身体时,父母才会重视他们。
    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主要是由生物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些青少年存在生物学的易感性,先天对情绪有高度敏感性,对看似平常的琐事,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环境的易感性主要指不被认可的环境,包括青少年生活的家庭、学校、网络等。
    青少年自伤行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孤独、无助、失落、失控、绝望等负面感受与“要活下去”的念头的对抗。那么,我们如何应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呢?
    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接纳包容的环境。当自伤行为发生时,家长和老师要考虑青少年经历了什么、想法是什么,试着去理解他们,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他们。
    出现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青少年自伤行为可以单独存在,也有40%~60%自伤行为与青少年精神障碍伴发,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转换障碍、进食障碍、强迫症等。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青少年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干预,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