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药:中国特色防疫智慧
中医辨证思维的常法与变法
中医辨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思路
1
11 1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思路
 

□张 榜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周围血管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呈日益增多趋势。如今,中西医结合为这类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崔公让防治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证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长期跟随崔老师侍诊,现将能够体现其学术思想的特色内容整理如下。
    中医经典医籍中没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具体病名的记载,属于中医的“脱疽”“脉痹”范畴。崔老师在充分参悟中医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将其发病过程概括为4个阶段:1.肾阳虚为本病发病之本;2.脾阳虚为本病发病之关键;3.心阳虚,血脉瘀阻为本病发病之表象(症状体征);4.瘀久发热,热盛肉腐证是发病之传变过程。这就明确揭示了该类疾病的发病规律,为中医整体化治疗确立了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思路与思维方法。
    “继承创新”思想是崔老师的学术特色。崔老师自1963年开始研究周围血管疾病,提出了“控制感染,由湿转干,分离坏死,促使愈合”的外科处理原则,创造性地提出“蚕食”与“鲸吞”的外科清创手术方法。该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肢体,解决了坏疽创面愈合困难的难题,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推广应用。
    崔老师在长达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必须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原则,以中医辨证为基础;在规范中医证型的基础上,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排除某个阶段的西药应用,但需将西药的治疗规范化,达到“用西扬中”的目的;在中医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同样重视现代医学的微观处理,比如血管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血管旁路手术、血管腔内手术等,提倡将两者治疗方法融为一体;同时指出要在内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外治疗法的优势,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临床治疗与康复相结合,养生防病、合理治疗与愈后调养相结合的全程防治综合疗法,可有效预防、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预防这类疾病,崔老师认为,首先要搞清楚这类疾病的发病原因。这就涉及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的考证,以下将崔老师运用中医学思维推断,与《黄帝内经》理论、现代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正确预防理念。中医“脱疽”几乎涵盖了现代医学所有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周围动脉疾病中最具代表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却逐渐升高,这可能跟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关于该病的发病率升高和致病因素,崔老师遵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的“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观点。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以下信息:生活习惯不良,嗜烟酗酒,膏粱厚味等;纵欲无度,耗散真气,脏腑功能衰退;情绪焦虑,或精神颓废,七情不和;起居无节,寒温不周;在前几种因素作用下,必然导致发病率升高,即“今时之人……半百而衰”的原因。
    崔老师引导我们基于这些中医基本的理论思维,吸取现代医学对该病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的成果,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预防理论,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证实: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为1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之间。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揭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糖尿病、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数据表明,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已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发病的危险因素在逐渐增加,相应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这似乎是“今时之人……半百而衰”最恰当的诠释。
    现代医学病因学研究结果提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年龄、性别、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膜损伤、遗传、感染、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是多种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主要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关系最为密切;男女比例为8∶1左右,女性激素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脂质沉积与渗透,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内膜损伤、管腔变细、狭窄,甚至闭塞;感染因素与精神因素也日益受到关注等。
    该病是多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单一病因。这与《黄帝内经》强调的失于养生的综合因素比较吻合。对比《黄帝内经》中的文字描述与现代研究结果,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具有中医证候的性质,是内在脏腑功能紊乱或衰退的一组外在肢体的症状表现;现代研究结果认为,该病的病因是多源性的,与多种病因有关,也可以说真正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清楚;《黄帝内经》的病因学描述可以涵盖现代研究结果。
    为此,崔老师提出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病因认识可从“天、地、人”三者来考察:上不顺天时,寒温不适,四时不调,血脉不畅,寒凝脉阻,则四末闭塞;下不适地纪,饮食不周,肥甘厚味,血液混杂,沉积瘀滞而为病;中不应人事,必喜怒哀乐无度,吸烟嗜酒,欲望无穷,不知自制,先亏于内、虚于里;人既为天地所生养,应运而生,今不循天地之理,不顺伦理之常,其欲不病,实难矣。
    再具体细化分析,就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而论:寒邪、膏粱厚味、郁闷、愤怒情绪最为突出,瘀之日久,致伤血脉;血脉伤,则血流瘀阻,则四末不达;四末不达,则失养;失养则死(肢体坏死)。也就是脉痹→血瘀→坏死,即是病之成因与机制。
    审因审机论治是治本之法,也是预防的源头,《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因此,针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特点,崔老师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取法自然,顺应规律,以养生之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草,避免寒湿,合理饮食;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保持良好的精神情绪,乐观向上,恬淡虚无;既病早医,保护患病肢体,防止病情恶化;病愈后仍然要加强保养,养生防病贯穿其中。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