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学瑞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人们将彻底告别寒冷的冬季,迎来一天比一天温暖的春季。 古人认为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后,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来,下雨时会打雷、闪电。因春分节气平分了春季,故称“春分”,也称“日中”“日夜分”。此时,阴阳二气势均力敌,白昼与黑夜时间相同,天气寒暑各半。 中医认为,春分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整身体功能的重要时期。春分养生贵在“平”,使人与自然界、人体自身都保持一种相对平静、平衡的状态,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饮食平衡 春分时节,饮食要依据气候的特点、人体脏腑的特性和食物的寒热属性,把握阴阳平衡。 一是饮食宜清淡,多甘少酸。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分时节,人们应少吃酸味食物,可适当多吃甜食。因为春分时节肝气旺盛,酸味食物助肝气而伤脾胃,所以应多吃红枣、山药、蜂蜜、南瓜等,以平肝养脾,少吃羊肉、白糖、谷类等酸性食物,避免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和大寒大热食物。春分时节,人们可以选择具有清肝健脾、滋阴润燥作用的中药,如党参、石斛、麦冬、菊花等。趁着春暖花开,人们不妨饮用一些花草茶,比如金银花茶、薄荷茶等,可以提神顺气。 二是多吃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蔬菜,使人体知时令,与自然相融合,同时也符合春季五色属青的五行规律。春分时节的时令菜有荠菜、春笋、菠菜、芹菜、韭菜、莴苣、豆苗、蒜苗、木耳、油菜等。春分时节,还有个习俗叫“吃春菜”,“春菜”是指野菜。人们也可以适当采食茵陈蒿、艾草、蒲公英等野菜,不仅可以尝鲜,还有祛火解毒、清肠涤秽的作用,有益身体健康。 三是在食物的搭配、烹调上,要注意阴阳互补、寒热均衡。例如在烹饪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应加入葱、姜、蒜、料酒等温性调料;食用韭菜、大蒜、羊肉等热性食物时,可搭配鸡蛋、鸭蛋、银耳等滋阴食物。 四是补品以平补为主。春季乃阳气生发之际,不少人热衷于吃补品强身健体,这对身体虚弱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很有必要。但服用补品时,人们要了解自身的体质和药性,如冬虫夏草味甘,性平,可以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一般群体都可以服用;人参味甘,微苦,微温,适合体质虚寒者服用,不适合经常口干舌燥、口腔溃疡者;阿胶性偏温而滋腻,应遵照医嘱服用。 起居“平日” 所谓“平日”,就是说春分时节的生活起居要“与日俱兴”,即尽量和太阳的升落规律相一致,适应气候特点,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是不可随意减少衣物。虽然此时天气回暖,阳气生发是总趋势,但是乍暖还寒,且天气多变,昼夜温差较大。中医有“春捂秋冻”之说,就是提示春季要适当地“捂”,脱衣要“递减”。如果随意减少衣物,气温忽降时又没有及时添加,这样很容易使外邪侵袭、阳气受遏,妨碍肝的疏泄,从而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也容易打破人体平衡,诱发因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病、眩晕、中风等疾病。 二是睡眠要充足。《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就是说人们要按时睡觉,不能熬夜,并且要早点起床,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春季有一种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生理现象——春困,常使人困乏无力、昏沉欲睡,同时也容易使人失眠,充足的睡眠是缓解春困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成年人应在子时(晚11时)之前睡觉,并保证每天8小时左右的睡眠,必要时以午睡弥补。春分时节,太阳在6时左右升起,起床时间最好与太阳同步,这就是践行了“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对人体健康有利。 三是多晒太阳。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春季阳气生发,此时应顺应自然,人们可以在天气晴朗时多晒太阳,有意识地多晒手心、头顶、后背等部位,借阳光之力,不仅可以使阳气通达,还可以增强体质,特别适合老年人和阳虚体质者。 运动平稳 春分时节,运动时要讲究平稳。《黄帝内经》提出:“广步于庭,被发缓形。”意思是说春季运动时要披散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稳脚步,在庭院中漫步,以愉悦身心。 一是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春分时节,人们可以选择散步、踏青、做操、打太极拳、放风筝、跳广场舞等运动。其中,放风筝也是春分节气的习俗之一。据说当天放风筝不仅时机好、气氛佳,风筝还能顺风高飞,可以使人活动肢体、通畅经脉。 二是做干梳头、捶后背、咽津液等功法保健。例如干梳头就简单易行,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的《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嵇康认为梳头能梳理气血、通达阳气,现已证实此举确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滋养头发,防治须发早白及头痛等作用。人们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头部按摩,按摩合谷穴、太冲穴等穴位,以提神醒脑、舒缓情绪。 三是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人们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且运动前要进行热身;不要做剧烈运动,也不要过于裸露肢体,运动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避免因出汗过多或裸露过多而损伤阳气。特别是对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关节疾病等患者来说,更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以免给身体带来损伤。 情绪平和 春季对应肝脏,脏腑养生的重点是养肝。中医认为,肝主生发,喜条达而恶抑郁,即喜欢舒展、顺畅的情绪,不喜欢抑郁、烦闷的情绪。因此,春分时节精神养生要注意精神愉悦、心平气和。 一是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情绪,以安养神气。人们可以趁着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季节到户外踏青,或与好友结伴同游,或与亲朋喝茶聊天,这些活动都可以愉悦身心,有利于肝气疏泄。 二是保持阳光平和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阳光的人通常看上去神采奕奕、气色饱满,所以养生者要懂得自律,遇事不要盲目攀比,不要愤世嫉俗,不要小肚鸡肠。人们应学会看淡周围的事物,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宽容豁达,充满精气神和正能量。 三是切忌大喜大悲、忧思过度、怒火冲天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伤及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的正常功能。特别是春季,人们更要戒恼怒,《黄帝内经》曰:“怒伤肝。”就是指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容易使肝气不疏、肝阳上亢、肝郁化火,不仅于事无助,还极易引发高血压病、脑出血、肝病等,危害身体健康。 (作者供职于辉县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