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耳穴压豆治疗痛经
耳部全息刮痧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背俞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
肺部疾病怎样调理
1
11 1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背俞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朱马亮

   《黄帝内经·素问》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临床表现,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期。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的某一器官已有疾病,会波及其他器官使之发病,因此要尽早防止疾病传变。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自上而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如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脏腑之气可以通过气街与其对应的背俞穴相联系,而背俞穴则具体体现本脏腑气血横向流注这一生理现象。由此说明背俞穴具有特殊的分布规律,故背俞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具有对本脏腑特殊的调理功能和治疗作用。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艾灸具有其独特疗效。《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记载:“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惊。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以防噤。”《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中记载:“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中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中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明艾灸在中医治未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拔罐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拔罐有以下宜处:
    促进新陈代谢:拔罐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调节微循环,加速局部组织的氧气与营养物质供给、体内废物与毒素的排出,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与组织细胞活动。同时,血液成分改变,体内酶、内分泌等也随之变化,均可直接或间接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免疫能力:拔罐的良性物理刺激可增加组织细胞气体交换,可使机体产生自身溶血,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均可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对人体的组织产生双向调节,增强其功能活动,促进免疫系统活跃与加速淋巴细胞循环,强化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与敏感性增强,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由于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对应脏腑所在部位相接近,背俞穴与脏腑联系紧密,五脏有疾可反馈于背俞穴。腧穴是脏腑之气聚集的地方,通过刺激背俞穴可调节脏腑,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针灸背俞穴,可以充分体现中医学整体治疗观,调动人体正气,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因此,艾灸、拔罐可达到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具体操作:背俞穴拔罐,可每月或者数月1次,每次留罐10分钟左右。背俞穴艾灸,可采用艾灸盒进行艾灸,每周2次~3次,每个月1个疗程,每年可每季度艾灸1次。
    中医中药在临床治未病及预防保健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在临床报道中对于亚健康的治疗调理有着明显效果。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