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洁,女,汉族,1982年11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副主任护师。曾获郑州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
用爱陪伴的儿童“守护神”
20多年来,马洁和团队成员护理过12900名孩子。她和团队成员对待患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用爱、用情。她常和患儿家长说:“PICU就像孩子们的‘守护神’,这里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护航孩子们的生命,你们就放心吧!”“乙类乙管”政策落实后,PICU被确定为新冠感染重症隔离病房。病房最多一天接诊了14名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孩子。那时,马洁也被感染了,但她在感染后第三天重返工作岗位。因嗓子疼痛,她用手语和同事交流;因工作量大,她每天要走2万步以上。
2.王小吓,女,汉族,1983年4月生,群众,洛阳市宜阳县中医院心血管科主管护师。曾获宜阳县“优秀护士长”“先进工作者”“护理岗位能手”等荣誉。
与患者“血脉相连”的燕帽天使
出生在偏远农村的王小吓,少时目睹了乡亲们生病的痛苦、缺医少药的无奈,这让戴上燕尾帽的她视患者为亲人。 一位老年患者卧床时间太长,排不出大便。王小吓戴上手套跪在床边,为其掏出粪块儿。一天,一名患者捂着胸口踉跄着往电梯间走去。王小吓预判到了风险,一直追到电梯里。患者突然失去意识,瘫倒在地,小便失禁。王小吓跪在尿液里紧急抢救。半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紧握着王小吓的手说:“是你救了我的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3.白向威,男,汉族,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曾获郑州市“急救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守护生命的“急先锋”
自2008年从事急救护理工作以来,白向威参与急诊抢救3万余人次。 2021年“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当晚,他带领科室里的男护士,组成“敢死队”,顶着洪水冲击,把急诊科所有的仪器、设备和血液净化中心的14台血透机搬运至安全区域,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疫情期间,白向威连续33次主动请缨支援郑州抗疫,个人完成2万余人次的核酸采样任务。为救治核酸检测结果过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主动参与二级防护下的急诊介入手术,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力量。
4.刘艳华,女,汉族,1983年12月生,中共党员,焦作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护师。
用生命呵护生命的感染科“铁壁”
2020年年初,刘艳华担任隔离病区护士长,整整工作了26天,圆满完成了病区近30名患者的护理任务。 一位艾滋病合并严重肺炎的患者,家境非常困难,刘艳华自费为他买饭送饭、购买生活用品。患者去世后,刘艳华帮忙擦洗身体、整理遗容。有位患者全身长满了水疱,口腔溃烂、大量渗液,身体散发着很浓的异味,家属怕传染不愿意陪护,患者也因疼痛剧烈有了自杀倾向。刘艳华每天花费近3个小时为这名患者清洗、涂药。经过20多天的精心照料,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他眼含热泪地对刘艳华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
5.孙坤然,女,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濮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曾获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最美护士,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无私奉献绽芳华的“铁主任”
疫情初始,孙坤然带队进驻新冠定点医院,并将最危险的确诊病区留给自己。她严把每一个关口,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2022年,疫情防控攻坚战打响,她带领护理团队筑起院内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她用23年的勤恳敬业诠释着护理人朴素无华的奉献精神。刚踏入医院时,她是患者与同事眼里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小太阳”;10年后,她是大家眼里无惧无畏、独当一面的“硬核”护士长;20年后,她是坐镇的“铁主任”,是全体护理人员的“定海神针”。
6.杜文艳,女,汉族,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周口市扶沟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曾获周口市最美护士荣誉。
用心用情呵护患者的“贴心人”
在杜文艳的带领下,周口市扶沟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了创伤性颅脑损伤应急治疗小组,24小时待命,两年来成功救治患者400余人;与眼科共同开展“光明扶贫”项目,帮助300余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右手刚接受完手术治疗还在康复,她却持续工作5个多小时,救护重大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作为护理工作者,她精益求精,专门制作了交流卡片,设计制作了双下肢气压治疗腿套,发明了实用性输液装置。
7.杜金航,男,汉族,199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安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师。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河南省第二届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二等奖、河南省第二届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新锐奖等荣誉。
手术室里的“多面手”男护士
因为对护理工作的挚爱,杜金航工作5年来从未发生过医疗差错和纠纷。他于2019年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为百姓义诊、做健康宣教。 新冠疫情期间,他两次深入隔离病区,外出采集核酸上百次。在隔离病区,他主动承担起查体、输液、搬医疗设备、抬重症患者等工作。他化身奶爸,喂奶粉哄睡3个月大的婴儿;化身晚辈,开导90岁高龄患者;化身广场舞领者,陪大爷大妈跳舞减压;化身暖心大哥哥,为高三学生解疑释惑……
8.李岩,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护师。曾获新乡市优秀护理管理干部、“最美逆行者”等荣誉。
深耕专科护理的患者“知心人”
2016年,李岩取得医院第一个国际造口、伤口、失禁治疗师的资质证书。她努力打造医院专科护理团队,先后培养了国际造口治疗师4名、国际伤口治疗师2名、国际失禁专科护士1名、中华护理学会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1名、河南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10名;同时,培养多名减重个案管理师,为肥胖人群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她带头成立豫北地区第一个造口伤口护理门诊,带头成立失禁专科护理门诊,受惠群众达数万人。新冠疫情期间,每次需要支援时,她总是科室里第一个报名的,始终冲在最前面,曾先后带队支援商丘、郑州等地。
9.吴玉红,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曾获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优秀护理工作者”等荣誉。
能抓善管的知心“班长”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吴玉红先后带领1000余人次驰援外地,冲锋在战“疫”最前线,尽显巾帼本色。 吴玉红被大家称为“心里时刻装着患者的知心大姐”。她主导成立“造口、伤口小组”“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糖尿病护理小组”等专科护理小组,运用新科技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吴玉红时常对大家说,干护理工作,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作为护理部主任,她以实际行动把“班长”当好,把队伍建强,把业务做精,带出了一支一流的护理队伍。
10.张伟峰,男,汉族,1982年8月生,中共党员,漯河市中心医院急救科副主任护师。
守护生命健康的急救先锋
扎根急救中心17年,张伟峰总是冲锋在前,多次圆满完成重大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 他始终以过硬的技术为患者做好服务,带领团队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溶栓,保证了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救护,先后获得河南省微课比赛二等奖、河南省门急诊创新案例大赛三等奖等荣誉。 他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培训指导100多场,惠及7000余人。
11.陆俊,女,汉族,1979年6月生,中共党员,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区主任护师。曾获“河南省护理职业道德先进个人”、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信阳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生命“触礁”的护航人
陆俊凭专业的护理技术和医者仁心,带领团队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她常说:“患者把性命托付给我们,我们必须做到问心无愧。”在护理被家人遗弃而又遭遇车祸的精神病患者时,她冒着被踢打的风险为其治疗、护理。患者康复后,她多方联系,并组织科室人员为患者捐款、捐物,并定期探望。 疫情期间,她两次奔赴一线。她奋战5天,挽救了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尽心尽力抢救新冠危重产妇,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家。“乙类乙管”后,感染新冠病毒的她不下火线,夜里输液,白天继续战斗。
12.武晓,女,汉族,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郑州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主管护师。曾获郑州市疫情防控先进个人、郑州市疫情防控工作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
坚守发热门诊三年的“钢炮”护士长
武晓带领团队保障发热门诊1000多天正常开诊、规范接诊。为此,她经常吃住在科室里,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最忙的时候,她主动申请不轮休。 繁忙的工作让她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她频频在半夜感到心慌,口服两粒硝酸甘油后,才能缓解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她仍坚守岗位,穿着一身防护服在发热门诊来回穿梭,精力充沛、说话掷地有声。她也因此成了大家心里的“钢炮”护士长。 忙碌的工作,使她无法兼顾家庭。说起孩子,她总是眼眶泛红。3年来,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也成为她坚守的力量。
13.岳明瑞,男,汉族,1991年8月生,中共党员,新乡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曾获“河南省卫生技术标兵”等荣誉。
“有困难让我来”的技术标兵
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多是危重患者。一天晚上,岳明瑞正在做术前准备时,患者突然出现喷射状呕吐,同时有憋气症状。他立即把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徒手清理呕吐物,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 2020年,他主动请缨到抗击疫情一线。他常说:“我是党员,让我先上!”为了节省人力、减少换防,他一连工作了20天。 岳明瑞虽然“出道”晚,但是技能功底很深,经常在下班后反复练习各种操作到深夜才回家,多次在省、市护理技能操作竞赛中获奖。
14.孟犁南,女,汉族,1983年4月生,群众,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衰病区主管护师。曾获南阳市“疫情防控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坚守一线的生命健康护航者
参加工作17年来,孟犁南始终坚持一个习惯: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她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时间概念。只要有抢救任务,她就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她每天至少20个小时待在方舱医院。 作为心衰病区的护士长,她还先后制定了心血管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专科应急预案和抢救流程,并经常组织抢救技术培训等学习。她常说,为患者倾注热情,付出心血,是本职,是使命,也是初心。
15.段淑敏,女,汉族,1969年8月生,群众,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
“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带头人
坚守护理岗位36年,段淑敏是全院护士的“定海神针”。作为护理部主任,她转变服务理念、规范管理、加强环节质控、提升护理质量,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 作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她率先在开封地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的护理服务。 新冠疫情期间,段淑敏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无论是守护开封还是支援外地,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地方,她都不曾缺席。
16.郭利娟,女,汉族,1981年4月生,群众,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管护师。
爱心赤诚护佑生命的白衣天使
一名70多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多天未解大便。看到老人痛苦地辗转反侧,她戴上手套帮这位老人一点一点地将大便抠出来。 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年轻患者趁家人下楼买饭的间隙,独自来到病房顶楼的平台上要跳楼自杀。她第一个冲上平台,利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她近3个小时的苦苦劝说,这名年轻人终于解开了心结。 2022年,郭利娟主动请缨进驻定点医院,经过50余天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任务。
17.黄咏梅,女,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麻醉科主任护师。三次荣获军区三等功,获评“抗震救灾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
救死扶伤的军中“绿花”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黄咏梅和铁军官兵一次次扑向断壁残垣,在支离破碎的楼板和瓦砾中搜寻幸存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和爱人一起奔赴抗疫战场。在火神山医院启用前夕,她冲在一线,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她先后5次参加海上、空中、多军种联合卫勤保障等演训任务,3次参加医疗救护活动。为降低部队训练伤发生率,她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训练伤的防治知识讲座和巡诊;资助3个小朋友到18岁;上门护理照顾78岁的杨奶奶,又帮忙安葬老人的老伴儿。
18.蒋雪松,女,汉族,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控部主任护师。
深耕医院感控工作的“设计师”
38年的职业生涯,蒋雪松在前20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临床护理,后18年把精力投入感染防控工作中。 她在周围血管科工作时,采用局部热敷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用针灸、耳穴压豆、心理疗法等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患者亲切地称她“蒋一针”。从事感染防控工作后,她自学了感染病学、微生物学、药学知识,严把感染防控关。在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团队为全省30余家基层医院设计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布局流程。
19.韩晓霞,女,汉族,1974年9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主任护师。曾获河南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
心怀大爱的护理专家
韩晓霞在急危抢救、重症监护等方面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为消除患儿的术后恐惧感,她常将患儿抱入怀中安抚;在床位紧张时,连夜腾空办公室,让产妇入住。面对疫情,她将家中80多岁的老人托付给邻居,在医院加班加点工作,并承担起核酸采集、隔离酒店医疗保障等任务。 她善学重教,作为社区护理学学科带头人,在她的努力下,该学科成功获批成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医院成功获批郑州市首批“互联网+护理服务(居家护理)”试点单位。
20.焦修凤,女,汉族,1977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采血一科主管护师。曾获郑州市“最美救护员”荣誉。
救助生命的“架桥人”
2020年以来,焦修凤带领组员创新宣传招募方式,持续开出“党建夜车”,采血11.7万人次、42.94吨,其中夜间采血近1.2万人次、4.57吨,为保障省会郑州临床用血,完成支援武汉、上海等地供血作出积极贡献。 参加工作25年来,焦修凤所带领的采血组采血量一直在该中心名列前茅。她带头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达5600毫升。 焦修凤用心收集用血患者康复案例、献血者背后的感人故事等,精心打造“叙事护理”献血服务品牌。
(按姓氏笔画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