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芬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感染柯萨奇病毒A16型与肠道病毒71型等病原体引起的。病毒寄生在患儿的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不仅可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时的飞沫和唾液传染,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天~7天,多发于婴幼儿,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也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能出现死亡。 儿童得了手足口病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口痛、厌食、低热等症状,与常规呼吸道感染差异最大的是口腔和四肢皮肤出现小疱疹或溃疡。如果患儿出现这些症状,家长需要立即送其到医院就诊,同时也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配合药物治疗,帮助患儿尽快康复。那么,如何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呢?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患儿低热、口腔和四肢皮肤出现小疱疹等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应让其佩戴口罩等。如果家中有其他免疫力低下者,这样做能够有效预防聚集性感染。要关注患儿用药后小疱疹消散及结疤的情况。患儿所在的室内要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流通。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每日可以用乳酸熏蒸进行室内消毒。患儿用过的衣物、床上用品及接触过的物品要用酒精和含氯消毒剂擦洗或浸泡。 注意休息与饮食 一天喝8杯水能够提高新陈代谢能力,改善皮肤干燥。对于发生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应该鼓励其多喝水,多喝水能够促进药物排出。许多手足口病患儿出现发热、口腔疱疹等,食欲下降,甚至会有明显的拒食行为。所以,家长在为患儿准备饮食时,要坚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尤其是当患儿出现较为严重的口腔疱疹时,要为患儿准备蔬菜粥、果汁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要多在一日三餐上下功夫,减轻患儿进食时的痛苦。 家长在照顾手足口病患儿时,一定要保证患儿有足够的睡眠。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力,从而促进患儿恢复。手足口病患儿容易因为低热等症状出现躁动或焦虑的情况。对于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的发热患儿,应该用温开水擦拭物理降温的方式,还要多让患儿休息。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一直降不下来,家长应该立即送患儿到医院就诊。 尽量避免外出 家长应该避免让手足口病患儿前往商场、广场等人员聚集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场所人多,可能会使患儿感染其他病原体,会加重病情。如果要外出,一定要让患儿佩戴口罩,做好防护工作。 保持口腔及皮肤卫生 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口腔疱疹症状。要保证患儿口腔清洁,否则可能继发口腔感染,会让患儿更痛苦。建议家长在清水中加入适量食盐,鼓励患儿在三餐后用盐水漱口杀菌。对于无法配合的低龄患儿,家长可以用棉签蘸盐水慢慢地清洁口腔内部。如果患儿口腔糜烂严重,家长还可以用鱼肝油或者维生素B12颗粒剂涂抹患儿的口腔糜烂部位,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愈合。手足口病患儿的四肢皮肤也容易出现疱疹,部分患儿会因为皮肤瘙痒出现搔抓的情况。家长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要修剪患儿的指甲,防止患儿搔抓时出现皮肤损伤,增加发生皮肤感染的风险。 (作者供职于惠安县东园镇中心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