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喜芳
笔者在15年的职业生涯中,历经迷茫、成长、从容、自信,完成了从护生到护士、再到护理管理者的转变。一路走来,我感慨万千。多年的磨炼,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护理管理风格——细节创新。 在时间管理领域,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在这不起眼的细节中,往往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有了一次次令人鼓舞的突破。 开展品管圈活动 提升护理质量 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正式开展品管圈活动。面对这一新生事物,笔者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有幸成为医院护理品管圈负责人之一。从初始的懵懂到如今的驾轻就熟,历经4年临床护理实践,笔者所在科室连续开展了4期品管圈活动,涉及健康教育、护理技能、护理管理方面的具体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护理品管圈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品管圈活动,激发了同事们的创新热情,提升了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都得到了提升,降低了护理安全风险,增强了护理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工作清单查漏补缺 护理术后患者,护士需要书写各种护理文书,按照要求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的病情,以及完成吸氧、心电监护、交接班等烦琐的工作,在紧张、忙碌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针对这样的问题,科室成员发挥“头脑风暴”作用,共同梳理护理工作流程,把所要完成的工作项目逐一罗列,制成清单;护士在工作时,可根据清单上的内容对照执行。这种清单式管理既提高了护理效率,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风险。 开展叙事护理 注重人文关怀 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创造人文关怀环境。2019年,正式开展叙事护理,笔者所在医院通过院内学习培训,叙事护理在科室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至今已有案例30余个;并多次在院内叙事案例分享会上分享案例,其中有2个叙事案例在李春老师的叙事护理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学习叙事护理,让护士通过对患者故事的倾听、分析,帮助患者重构生活,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继而更好地应用已有的资源,应对面前的困境。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们从一句话模仿、一句话推敲,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心理护理方式。护理人员潜移默化地将叙事护理的技术应用在工作中,科室的凝聚力、向心力均有了很大提升。 打破常规 关注人文护理 笔者所在的耳鼻喉科患者,疾病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全身麻醉是比较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对术前患者的饮食要求比较严格,术后患者经常出现口干现象,影响了舒适度。护理学教科书上要求患者必须在术后6小时后方可饮水。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口渴了,难以长时间忍受。于是,我们开展了人性化护理服务,护士们勇于挑战,利用“头脑风暴”,通过临床实践,创新了“246饮水法”,即术后2小时可以漱口;4小时后饮水量为100毫升;6小时后可以正常饮水。此法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口干、口渴症状,无不良现象发生。 创新,从细节管理开始,这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态度。作为一位护理管理者,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有洞察细节的眼力,才能把个人潜在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人们常说:“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深知,作为一位护士长,不仅要自己爱学习、爱钻研,还要引领团队,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护理队伍充满活力,促使科室护理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作者为河南省永城市永煤集团总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