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主要作用为调节钙磷代谢。另外,维生素D对骨骼神经肌肉系统正常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还有促进皮肤细胞生长、分化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维生素D的生物学作用已从骨健康拓展到全身各系统健康。
维生素D主要在阳光照射下经皮肤合成,也可从饮食中少量摄取。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至少有10种,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维生素D2是由紫外线照射植物中的麦角固醇产生的,在自然界存在较少。维生素D3则由大多数高级动物的表皮和真皮内含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户外生活的减少,维生素D缺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维生素D缺乏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主要表现为骨骼疾病。缺乏维生素D的儿童可患佝偻病。成人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骨质疏松症或骨质软化症。除与骨骼疾病明确相关外,维生素D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着密切联系,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5-羟基维生素D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稳定性好,是公认的评价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可靠指标。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法规司发布了《人群维生素D缺乏筛查方法》。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判断标准:人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含量≥20纳克/毫升为正常水平;人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在12纳克/毫升~20纳克/毫升为维生素D不足;人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含量<12纳克/毫升为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水平正常或不足人群,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方法有:1.保证日光照射。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约90%由皮肤合成,每天接受日光照射(包括漫射)约30分钟即可满足人体维生素D的需求。2.膳食摄入。保证摄入充足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非强化食品中天然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如动物肝脏、蛋黄等,强化食品如配方奶粉、维生素A/D强化牛奶等。3.维生素D制剂。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儿、孕妇、老年人等,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维生素D制剂补充,补充量为400U/d~800U/d(U/d代表每天需要的维生素D单位量)。
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通常很低。因此,食用天然食物极少引起维生素D中毒,在阳光下暴露的人亦不可能发生维生素D中毒。但长期摄入大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导致中毒的事情时有发生。若需要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制剂,要注意监测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防止出现维生素D中毒。如果发生中毒,中毒者应立即停服维生素D制剂,到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治疗。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