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十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手术室循证护理有哪些应用价值
正确管控血糖 远离糖尿病
脑出血的急救方法
肺结核合并咯血处理及护理要点
1
11 1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肺结核合并咯血处理及护理要点
 

□王柳宁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咯血是肺结核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当肺结核病变侵犯到血管时,可引起咯血症状,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正确处理和护理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至关重要。
基本知识
    肺结核合并咯血是指肺结核患者在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痰中带血、血块或大量咯血等症状。咯血是肺结核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病变侵犯到血管时。
    肺结核合并咯血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等。在咯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症状。肺部检查可闻及肺部湿啰音等体征。
    肺结核合并咯血的诊断主要依靠X光片、CT扫描(计算机层析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和痰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诊断肺结核合并咯血。在确诊后,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肺结核合并咯血的进展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从少量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等。在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预后良好。然而,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窒息、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处理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肺结核合并咯血的主要治疗手段。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可以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痰中带血或咯血的发生。此外,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1、氨甲环酸等)可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促进血小板凝集,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非药物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的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非药物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通过堵塞肺动脉分支来达到止血目的的方法,适用于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血管异常的患者。肺叶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局限、反复咯血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变肺叶以彻底治愈咯血。
    急救措施 当患者出现大量咯血或窒息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此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可以让患者采取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俯卧位,以利于痰液或血液流出。对于窒息的患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同时,应加强补液和输血等对症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 肺结核患者往往因为病情反复发作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信心和勇气。
    同时,应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他们的顾虑和紧张情绪,这样可以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病情观察与记录 病情观察与记录对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咯血的频率、量、颜色、性状等,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血压、呼吸、心率等。
    同时,及时做好记录,为医生提供详细的病情资料,以便于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咯血时,应指导患者切勿屏气,以免血块堵住呼吸道产生窒息。对于出现大量咯血或窒息等症状的患者,加强观察和护理,采取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用药护理与指导 药物治疗是肺结核合并咯血治疗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用药护理与指导。在用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项等;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在用药后,应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漏服或错服。同时应向患者及家属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以确保治疗效果。
    饮食护理与休息 患者发生少量咯血时,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如患者咯血比较多,应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有利于血块及时咳出。大量咯血患者应暂时禁食,少量咯血患者可进食少量温凉流质饮食,多饮水,避免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以免诱发或加重咯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多食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而再次引发咯血。
    如上所述,正确的处理和护理对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至关重要。患者及家属应了解该疾病的基本知识,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作者供职于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